開放or封閉?向開源說“不”的七大理由
如果你交流的對象是一位開源倡導者,那么他或者她肯定會把開源模式吹捧到軟件開發惟一出路這樣的極高地位上。
誠然,開源軟件的優勢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如今也基本達到了眾所周知的程度。概括來講,開源機制允許免費使用、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加以定制、眾多參與者的密切關注也意味著其中包含的任何安全隱患都更容易被快速揪出并得到解決。每個人都有能力修復漏洞,用戶不需要把希望寄托在行動遲緩的供應商身上。開源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專有標準的束縛。***,即使供應商倒閉或者因為無利可圖而徹底放棄某款產品,用戶也不至于就此淪為無人關注的“棄兒”。
然而,開源倡導者們同時也刻意隱瞞了一部分真實情況。盡管前面提到的都是開源能夠帶來的切實收益,但有些時候使用閉源專有軟件更具備商業價值。
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在哪些情況下老式專有產品能夠成為比開源軟件更理想的商務選擇。
1. 對于新手用戶更友好
Linux已經給整個服務器市場帶來了巨大影響,不過其在臺式機市場上的號召力還遠未達到同等水平——當然,這樣的結果可以理解。盡管在過去幾年中迎來了迅猛的進步,但對于不熟悉個中機巧的新手們來說Linux仍然不夠友好,而且各類發行版在用戶界面方面也遠遠無法與Windows或者Mac OS X同日而語。
盡管Linux在技術層面上勝過上述專有操作系統,但其致命短板意味著大多數用戶發現它難于使用而且缺乏吸引力。這兩大缺點注意使Linux無法實現理想的用戶生產力表現,由此來的成本遠高于為員工購置他們熟悉的專有操作系統方案。
2. 還沒有在客觀層面上成為業界標準
大部分知識工作者熟悉并善于使用微軟Word以及Excel辦公軟件。即使LibreOffice以及Apache OpenOffice等開源替代方案已經相當優秀,但它們在功能、用戶界面、性能表現、插件以及用于集成第三方產品的API等方面有所欠缺或者說差異。盡管與經典的微軟Office已經擁有超過九成的相似度,但少數情況下這些差異仍然存在導致問題的風險——尤其是在與供應伙伴或者客戶交換文檔資料時。
對于已經普及了某些廠商的軟件產品并將其用于生員培訓的高校而言,采用專有軟件方案就更顯得極為必要。“這些軟件可能不一定更好,但卻已經率先遍及到了校園內的每個角度;作為后來者,開源解決方案有建立起足夠龐大的用戶基礎之前根本無法與之抗衡,”Apache軟件基金會成員、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資深計算機科學家Chris Mattman指出。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會被動認為現有軟件更出色、更能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Mattman表示。當他們畢業并接觸業務環境時,自然會繼續使用自己過去經常使用、也更為熟悉的專有軟件。
3. 專有軟件有時候能帶來更理想的技術支持
有時候某些開源軟件也能提供企業級技術支持,或者是由主導該項目的廠商負責、或者來自獨立的第三方企業。但這樣的情況仍然比較少見——而這很可能帶來新的問題,卡耐基梅隆大學軟件管理實踐教授Tony Wasserman如是說。
“某些客戶更傾向于能在公司之外擁有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的技術支持專員提供服務,并且愿意為這種能夠及時作出響應的服務水平協議支付費用,”他解釋道。“對于使用范圍較廣的開源項目而言,人們確實能夠很快在相關技術論壇上得到反饋與解答;但與擁有協議保障、提供免費處理電話的供應商服務相比,這樣的水準顯然還遠遠不夠。”
4. 當用戶需要軟件即服務
云軟件與傳統軟件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一般來說,用戶沒有資源訪問源代碼,即使托管軟件完全建立在開源基礎上也無法改變這種現狀。盡管在嚴格意義上講,用戶無需受到軟件專利制度的束縛,但仍然不能享受由開源帶來的各種優勢。從這個角度出發,使用“按需付費”的軟件即服務模式可能足以彌補無法訪問源代碼的缺憾。
5. 專有軟件可能與用戶硬件更為契合
很多不同類型的專有硬件都要求使用特殊的驅動程序;這些驅動往往屬于閉源軟件,而且只由特定的設備制造商提供。即使存在相關開源驅動,它們恐怕也不會是***選擇。“開源開發人員可能根本沒辦法親眼觀察硬件,因此專有驅動程序的契合度往往更高,”Mattman表示。
6. 質保與責任賠償很重要
某些開源軟件廠商,例如紅帽,在運營結構上與專有軟件廠商非常相似。他們會為自己的產品提供質保方案與責任賠償條款,這一點與專有軟件廠商完全相同。“這些企業的運營方式與專有軟件供應商完全相同,惟一的區別在于他們不會為了銷售產品而幫你安排娛樂活動,”Wasserman解釋道。
不過除了紅帽之外,絕大部分開源項目背后根本沒有商業機構作為后盾。盡管我們偶爾能夠從第三方廠商那里得到質保協議與責任賠償條款,但多數情況下開源還是意味著“毫無保障”。如果這樣的狀況與您或者您所在企業的軟件采購政策相悖,那么還是建議大家物色一家理想的專有方案廠商。
7. 也許您希望始終依賴于同一家供應商
是的,在市場需求低迷、產品無法帶來盈利的情況下,沒有哪家商業軟件廠商會繼續堅持進行開發并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嚴重一點的話,企業本身都有可能面臨倒閉。不過如果開源項目的規模不大,其背后的支持者同樣隨時有可能撂挑子走人。一旦這種情況出現,我們恐怕很難找到愿意接過重擔的其他開源開發者。
(談到這里,很多朋友可能會就小型開源項目與專有軟件哪一方更可能半路夭折進行爭論——這個問題恐怕找不到確切答案,但大家至少可以翻開企業名錄、從中挑選一些規模龐大且歷史悠久的軟件供應商。收集相關信息、決定是否采用該廠商的產品,然后花上幾年時間考察對方的服務并判斷是否能夠把自身企業的發展前景與其聯系在一起。)
在處理開源軟件問題時,不要過于教條
下面我們來總結幾條教訓:盡管開源軟件可能通常——甚至基本上比功能相近的專有產品更出色,但在處理具體問題時請大家不要過于教條。
“作為這樣一個現實問題,我認為很多人傾向于將一切推向開放,特別是最近了解到美國國安局通過USB芯片監控設備信息的舉動之后,”Wasserman指出。不過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喜歡開源的朋友面臨著缺乏實用性替代方案的難題——尤其是那些選擇了Mac及iOS設備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