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看百度輕應用與微信的七場PK
最近“輕應用”出來之后,又有不少關于入口的討論,我看了很多文章,然后自己對比了一下微信與百度的優勢與劣勢,本文試圖以另一種方式來闡述我的觀點。
一款產品能否成為入口級產品試著從這幾個方面,使用頻度,需求層級定位,用戶關系鏈貢獻,基因可延續性上, 對開發者的支持上,變現能力上,分發能力上來看。
關于百度與微信誰更能成為輕應用入口,我們從幾場PK來看各自優劣勢。
PK***場 使用頻度
微信,從使用頻度來說,通訊使用乃是人與人之間的必備,打開頻度之高可能遠在任何應用之上。微信幾乎是每部智能手機的必備,可見其頻度之高。
百度,從使用頻度上來說,使用者只是需要的時候才打開搜索,雖然這種使用頻率也相當不低,但在使用頻度上來說確實無法與微信匹敵。
這一場,微信勝出。
PK第二場 需求層級定位
微信,在微信上用戶的***需求是通訊,而在微信上使用延展產品屬于第二需求。
百度,微信來百度搜索就是來尋找尋求的,用戶的延展需求就是***需求。
那么在需求層級上,百度滿足的就是用戶地***需求,而微信上用戶想要使用延生服務是第二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百度更專注,微信只是附屬。
這一場,百度勝出。
PK第三場 用戶關系鏈貢獻
微信,擁有龐大用戶群,并且騰訊牢牢掌握了其強關系鏈。如果微信成為超級平臺的話勢必會加入其優勢,關系鏈,使得一個好的產品能在用戶群中可能有爆炸式的推廣。
百度,百度的用戶群也足夠龐大,但是百度的用戶沒有形成強關系鏈,一款再好的應用也只能依賴百度的長尾自然關鍵詞推廣,而無法依賴在用戶口碑中推廣,形成某個優秀應用的大爆炸。
這一場,微信勝出。
PK第四場 基因可延續性上
微信,微信每次的改動都步履維艱,很明顯使自身步履維艱的正是其初始基因的制約,微信如果將自己變成一個龐大的分發入口的化,勢必要弱化***需求, 強化第二需求,并且對自身核心競爭力有所弱化。這估計也是張小龍無法容忍的,微信在其公眾號折疊的態度上就已經表明,微信依然是以***需求通訊為主力。
百度,百度則不存在基因的無法延續的問題,百度本身就是一個將用戶輻射式需求滿足的產品,百度之前只能將用戶帶去各大網站獲得信息,而如今建立了輕應用則是更好的流入自己閉環。
這一場,百度勝出。
PK第五場 對開發者的支持上
微信,暫時沒有看到有很大的動作,從硬件支持以及API的開放程度上來說還是相當保守的。開發者只能在其固定的架構內完成一些簡單的應用開發,列如單詞翻譯,聽首歌,分享個鏈接之類的簡單動作。
百度,百度輕應用則是完全的開放,可以做出任何本地APP的動作。再從硬件上說,百度為開發者提供的云平臺,云存儲,百度地圖之類整合也將與輕應用一拍即合進行很好的對接。
這一場,百度勝出。
PK第六場 變現能力上
微信,騰訊在PC端其實早已在游戲上默默的賺錢了,QQ空間的開放平臺就是其與開發者分
成的途徑并且非常不錯。如果在微信上做平臺,那么延續之前有過的經驗,恐怕不是難事。
百度,百度在PC端的盈利模式除了關鍵詞排名就是和站長分成,早年百度就是靠著各大小站長活了下來,所以在移動端,這些開發者就相當于百度在PC時 代的站長,百度絕不會虧待。那么現在百度收購了91之后,一整套變現能力應當會更加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百度在變現上一樣可以做好。
這一場,平局。
PK第七場 分發能力上
微信,就算一個用戶打算使用微信上的輕應用也需要用到搜索這個動作,但是微信當前就公眾賬號的搜索體驗來說,你少打了一個字都無法搜索到。比如目前有人想搜索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搜索成了“邏輯思維”,微信就無法智能找到"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公眾號。現在是一個假的“邏輯思維”是某個培訓公司在用其頭像假冒羅振宇。
百度,擁有自然語言分析能力,在分發長尾應用則完全可以做到,就算用戶打錯詞,搜索再偏僻的詞語組合,百度都有能力分發相關輕應用。這是百度的天然優勢。
這一場,百度勝出。
綜上,微信兩勝一平,百度四勝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