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十大App看社交網絡的普世性特點
最近微博上有一張圖非常流行,全球***的數字消費研究機構GlobalWebIndex 發布了一份全球智能手機十大應用的排名,科技媒體Mashable 將其整理成一張簡單的圖表(下圖)。從圖中可以看出,Google Maps ***,使用率為54%,其次是Facebook、Youtube、Google +,微信排名第五,使用率為27%。
GlobalWebIndex 的這份數據調查了全球9.69億臺智能手機的使用情況,根據7月份的使用情況進行的2013年Q2季度排名。如果不考慮Android 裝機自帶而導致使用率過高、以及應用樣本篩選標準不一致的情況(比如沒有QQ和微博),GlobalWebIndex 的這份調查數據在樣本量足夠大的前提下,已經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而根據排名,除了***名Google Maps 是工具類應用之外,第二名Facebook、第四名Google +和第六名Twitter 均為社交網絡,第三名Youtube 和第十名Instagram 分別為視頻和圖片社交平臺,其余的第五名微信、第七名Skype、第八名Facebook Messager 和第九名Whatsapp 為即時通訊應用。這九個都可以歸為社交類應用,從這就能看出,社交網絡在智能手機用戶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其應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普世性 的價值。
對于工具類的軟件,可能每個人由于環境、工作、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的不同,會使用不同的工具App 。但和工具型軟件不同,由于人類是群居性動物,社交網絡本身就符合人類的天性。不管是獲取信息還是與他人交流,大部分人都能在社交網絡中找到符合自己需求 的東西。社交網絡的特點就是包羅萬象、有不同的人和圈子、內容符合人類的共性,并極有可能形成病毒性傳播的趨勢等。
而正是由于這種普世性,所有面向大眾用戶的企業都可以在社交網絡中進行社會化營銷、不同的品牌入駐開辟自己的公共主頁、媒體和內容型網站通過社交網 絡為自己導入流量等等。這些行為都是在利用社交網絡的泛社會化特性來獲取更多的目標用戶,社交網絡能夠給這些企業或網站提供足夠豐富、全面、大眾的用戶 群,而這些特征,正是Facebook、Twitter、微信、微博等眾多社交網絡的普世性價值所在。
既然了解了社交網絡的普世性價值,自然就要充分利用這些價值來為自己的產品、服務獲取用戶。而不管是面向小眾用戶的個性化產品,還是面向大部分用戶的普通產品,都能夠利用社交網絡來獲取推廣、傳播并到達潛在用戶面前。當然對于不同的產品類型,可能具體的操作方式不太一樣。
對于小眾化產品,比如運動產品、工具類、專業類產品等,可能獲得用戶并不容易,但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方法,仍能找到自己的目標用戶。比如進行社交搜索關鍵詞優化(SSO)、和用戶群重合度較高的賬號進行交叉推廣、找到一部分目標用戶進行口碑傳播、通過社交網絡進行專業知識解答和布道式傳播,這些行為都能有效的聚集你的目標用戶,盡快地從社交網絡中發現目標用戶群。
而對于大眾化產品,比如很多新興的社交App,以借雞生蛋的方式更容易引發病毒式的傳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借助類似Facebook、微博等平臺進 行的病毒傳播,這樣可以快速獲得***批嘗鮮用戶,比如Socialcam 利用Facebook、Vine 利用Twitter、啪啪利用微博等等。這種方式見效快,可以快速試錯,但一旦發展起來也有可能受到大平臺的打壓,所以在獲得***批用戶之后,能否留住用 戶仍然要看自己的產品是否優秀。
社交網絡就是一個虛擬社會,其平臺價值對于很多創業產品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利用好社交網絡的普世性特點,是產品走向市場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