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掉低分屏的命!PC下一個拐點到底在哪
高分屏能否成為下個行業拐點
CES2013之后,電腦形態革命依然如火如荼,不過這股子勁頭究竟能持續多久還是一個問題。
更加大膽的創新投入的不僅僅是人力、財力以及技術層面的研發力度,更加需要的是一種敢于嘗試的勇氣。電腦行業近些年來逐漸走入低谷,雖然由超極本引發而來的形態革命仍在繼續,但是想要有更加新奇的產品出現,應該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用戶的口味永遠在變化,一成不變只會讓行業陷入困境。也許在今天看來,變形電腦、折疊電腦、分離式電腦的設計很新穎,又很受用戶青睞,但是當這種形態革命最終定格,甚至某一天戛然而止的時候,電腦行業又會重新陷入新一輪的“同質化”宿命之中。
從CES看PC下一個拐點
好在CES2013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而這個啟示的實現并非什么難事。
如果仔細回想本屆CES的話,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就是4K,4K電視、4K平板的出現引發了一場視覺革命,雖說這些產品仍舊是鏡花水月般的存在,但其透露出的一個信號就是——高分屏時代即將來臨。
你還記得電腦顯示屏,尤其是筆記本電腦顯示屏是何時從1024×768變到1366×768的嗎?有些年頭了吧。對于歷史不長,變化卻極快的電腦行業而言,一年兩年不算長,但是三年、四年、五年就如同過了百年一樣漫長,在這個時間段里,電腦硬件每天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唯一一成不變的,就是顯示屏。
我們已經習慣了TN加上1366×768,但卻忽視了顯示器行業幾乎已經全面進入了IPS加高分辨率時代,而電腦在這一方面,無疑落后了很多。
CES對于電腦顯示屏的進化給出了一劑良藥,能否最終成為根本的推動力,讓我們有所期待。
主流電腦瓶頸到底在哪里
·主流電腦瓶頸到底在哪里
十多年前,我們最關心的是處理器主頻。朗朗上口的286、486、926,都是對于處理器主頻的直接描述,進而直接代替了處理器的型號。
過去的這十年之間,我們最關心的是處理器的核芯/線程數。在AMD最為火爆的那幾年里,開核、六核、八核成為廣泛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成為機友們最樂于討論的話題。
處理器早已不再是電腦性能的瓶頸
而最近幾年里,固態硬盤的出現讓大家意識到,處理器瓶頸時代已經悄然遠去,硬盤才是電腦使用感覺緩慢的根本原因。一年多以前,一塊兒80GB固態硬盤售價高達1300元以上,而如今,一塊兒128GB固態硬盤的價格僅為500多元,隨著價格的不斷下降,固態硬盤普及加速,硬盤瓶頸也逐漸變得無足輕重。
接下來,如果拋開顯卡因素的話,時下的PC產品從硬件上,似乎已經找不到太過明顯的弱點。根據筆者的親身使用體驗來看,一顆移動版的奔騰處理器或者AMD APU加上一塊兒固態硬盤和一塊中端顯卡,就足以使80%以上的應用獲得令人滿足的使用體驗。
時下的PC,難道真的已經沒有什么能夠稱得上瓶頸的地方了嗎?
這段時間受到同事的影響,開始迷戀《英雄聯盟》這款游戲,下班回家總會與同事、同學打上幾把。筆者個人使用的是一款14英寸的Acer 4820TG,兩年前的機器,性能完全夠用,一時半會兒完全沒有打算換掉的念頭。
時下很多電腦顯示屏素質差分辨率低 視覺體驗難以令人滿意
不過,前幾天筆者跟負責評測的同事借了一款15英寸高分屏的機器,用了幾天之后深刻的感覺到,對于時下的電腦而言,處理器、內存、硬盤雖然已經不再是瓶頸,但是***的瓶頸卻一直被我們所忽視,那就是顯示屏。
無論是對于筆記本電腦而言,還是對于超極本、一體電腦,甚至是傳統臺式電腦來說,顯示屏才是用戶與電腦溝通的橋梁。一天使用電腦八小時,你可以不用鍵盤鼠標,可以不用獨立顯卡輸出圖形性能,但是你卻不可避免的把每一秒鐘的注意力都放在顯示屏上,而以往的電腦大都采用素質較低的TN面板,屏幕分辨率也固定在1366×768上,這樣的顯示屏所帶來的視覺體驗,已經難以滿足時下的用戶需求了。
因此,在形態革命取得成功,PC硬件性能穩步提升之后,下一個需要沖破的***瓶頸,就是電腦的顯示屏。這一點,剛剛結束的CES2013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高分屏為何能夠成為關注焦點
·高分屏為何能夠成為關注焦點
近幾年,PC廠商在顯示屏上可以說是做了不少的文章。嘗試推出高分屏產品的同時,也在面板類型、顯示技術方面做了差異化的設定。
比如聯想、東芝就比較注重3D顯示技術的應用。像聯想的B545一體電腦、東芝的Qosmio高端筆記本電腦,都是以3D顯示為主要賣點。
而像戴爾則比較注重高分屏的搭配,比如15英寸采用1600×900分辨率會在減少顯卡性能損耗的同時,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而在17英寸則選用1920×1080分辨率來***程度的提升用戶視覺體驗。
華碩則比較注重屏幕面板素質的提升,像ET2300一體電腦就采用了廣視角IPS面板,并且在色彩調校方面也作出了努力。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2012年開始,很多廠商都開始在筆記本、超極本、一體電腦上采用IPS面板顯示屏。
廣視角的IPS顯示屏素質明顯優于普通TN屏
IPS顯示屏覆蓋的色域更廣
不過令人頗感遺憾的是,雖然顯示面板素質獲得了不小的提升,但是在分辨率方面卻依然遵循移動平臺1366×768、一體電腦1920×1080的傳統制式,這就使得用戶無法從高素質面板上看到更加細膩的畫面效果。
當然,也有一些廠商作出了很好的例子。比如戴爾XPS 2710一體電腦采用的2560×1440分辨率就使其在27英寸級別一體電腦中脫穎而出;而蘋果產品更是不必多說,Retina(視網膜)屏的細膩程度令人贊嘆,這些優秀的視覺體驗無一不是高分辨率所帶來的效果。
高素質的Retina屏讓蘋果設備實現視覺革命
因此,我們在本屆CES上也看到,電視廠商不再以3D顯示作為宣傳點,轉而向4K甚至8K分辨率邁進?;蛟S在幾年以前,我們利用1024×768觀看一部480P的片子就已經很滿足了,但是在未來的幾年內,高分屏是必然的趨勢,尤其是當成本逐漸降低之后,PC產品的又一大瓶頸也將完全被沖破。這也是為什么高分屏能夠在CES2013上成為熱點的重要原因。
革命勢在必行盲從絕不可取
·革命勢在必行盲從絕不可取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看到了PC行業迎來一股革命風暴。但是對于電腦而言,下一個拐點究竟在哪?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2012行業風暴最為可貴的是打開了人們的思路,讓電腦不再是一種固有的模式,多種形態、不同風格的產品從實際應用出發,最終把著力點放在用戶體驗上,而非簡單的硬件性能比拼,從而使產品更加貼近用戶,也使得整個行業呈現出一種***的活力,這對于行業的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
形態革命之后,電腦的下一個革命點極大可能就是顯示屏,提升視覺體驗對于行業發展而言只有益處,沒有弊端,但是革命不等于盲從。
記得三年前筆者剛進IT行業的時候,有同事花三萬多元買了一臺Alienware M17x,1920×1080分辨率確實給力,但是對于當時的顯卡GTX 280M來說,遇到一些硬件要求較高的游戲時,就顯得力不從心,圖形性能損耗十分明顯。
M14x并沒有盲目上1920×1080,1600×900保證了更好的視覺體驗和性能體驗
隨后,戴爾在XPS 15上使用了1600×900分辨率,并在之后的產品中更加注重分辨率與硬件的合理分配,從而獲得在視覺體驗與顯卡損耗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這看似是一個小小的細節,但其背后的意義卻不可小視。
高分屏固然無可厚非,但是盲目上高分屏就是自討沒趣。因此,電腦顯示屏革命應該注重三個方面:
其一,分辨率要按實際配置和顯示屏尺寸而定。11英寸上2560×1440分辨率只會適得其反,中低端顯卡搭配高分屏同樣不是很好的選擇。
其二,顯示面板要根據產品定位而選擇。在成本允許的情況下,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所有電腦都采用IPS顯示面板或者是更高規格的顯示面板,但是如果單單是為了上高素質面板而不注重性價比的話,那么用戶必定不會為這樣的做法而買單。畢竟,顯示屏雖然是一大瓶頸,但并不像機器運行緩慢那樣難以讓人接受。
其三,顯示屏技術的運用也應視情況而定。CES2013上一些新奇的顯示屏技術引人關注,比如柔性屏幕、比如曲面觸控技術,同時老牌技術,比如3D顯示也同樣是會延續下去的話題。這些新興技術固然華麗,但是盲目的使用無法達到很好的效果。
寫在***:顯而易見,在硬件革命、價格革命、形態革命之后,電腦產品未來幾年內的主題應該就是視覺革命,低分屏逐漸淘汰是大勢所趨,畢竟1366×768已經服役了很多年,無法滿足當下用戶對視覺體驗的需求,讓用戶看到更加清晰的世界,讓顯示屏擁有更為寬廣的視角,比單純的硬件性能堆壘更為實際,同時也能夠幫助行業本身繼續前行,為用戶帶來更多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