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不同聯盟與組合的絞殺?
就當微軟在其Build 2011開發者大會上展示Windows8的同一天,昔日在PC領域的重量及合作伙伴英特爾在其同樣重要的IDF上與谷歌聯手,即雙方共同優化用于英特爾低能耗Atom(凌動)處理器產品系列的未來版本的Android系統,這意味著Android平臺的未來版本將支持英特爾技術及其架構。由于微軟的Windows已經確認支持ARM架構,英特爾和微軟雙方在幾乎同一時間宣布各自利好彼此間對手的做法令人充滿遐想。
業內清楚,在PC領域順風順水的Wintel在移動互聯網市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境遇卻是大相徑庭。在這個領域它們分別遭受了ARM和谷歌Android的阻擊。而這兩個廠商,或者說ARM+Android的組合占據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的大部。其實蘋果的iPhone和iPad的芯片也是基于ARM架構的。這樣來看的話,在移動互聯網市場,芯片是ARM的天下,而系統則是谷歌Android和蘋果iOS包攬(據統計在70%左右),由于蘋果已經形成自己的封閉生態系統,其他任何的廠商很難與之合作,所以英特爾選擇谷歌的Android,微軟支持ARM架構,借助ARM和谷歌Android在該市場的優勢地位進入和發展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至此人們看到的是在移動互聯網市場將會出現ARM+Android、ARM+Windows、Android+X86和Wintel的組合或者陣營。從目前看,ARM+Android占有絕對領先的優勢,英特爾支持谷歌的Android未來將直面的就是這個組合。在這里筆者有個疑惑,就是作為谷歌的Android,要同時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架構做優化,先不說谷歌是否有這個能力,究竟能優化到什么程度,尤其是對于Android+X86的組合,通過所謂的優化,之前X86相對于ARM架構功耗的軟肋可以通過優化解決嗎?如果能解決的話,到底能解決多少?畢竟優化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技術手段,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X86與ARM本身的對決才是關鍵。
從這個意義上看,英特爾與谷歌的結盟對于英特爾來說有些治標不治本的意味。不過對于谷歌來說倒是一件有利無弊的好事,畢竟又多了個架構支持自己的Android,而這個合作伙伴又是自己最大對手的合作伙伴,何樂而不為。到這里,筆者認為,英特爾與谷歌牽手,反而將自己置于與ARM競爭更直面的位置,同樣的系統(基于Android),英特爾要創造出比ARM+Android更好的體驗,至少是與之等齊的體驗,否則很難從中搶得市場。筆者并非認為英特爾借助谷歌Android的策略不對,而是在結盟是要想到可能存在的弊端,也許加快自己芯片的開發,從性能和功耗上完勝ARM架構才是其在移動互聯網立足和發展的根本。
同樣,對于ARM+Windows的組合,筆者也是心存疑慮。和英特爾一樣,微軟也是希望通過支持移動互聯網最大的芯片架構進入移動互聯網市場。但在此前,微軟的Windows Phone不是一直支持的ARM架構嗎?但實際證明,自Android加入進來后,其表現一直低迷。雖說Windows和Windows Phone存在不同,但至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架構與系統間配合的效率及體驗,尤其是與ARM+Android的組合相比。筆者清楚,微軟希望借此一統PC、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但關鍵是ARM+Windows的組合就一定可以勝過目前微軟的ARM+Windows Phone的組和嗎?加之與英特爾一樣,微軟的Windows要同時支持兩個不同的架構,究竟誰優誰劣?總之,不確定的因素太多。
最后再看下業內人們在移動互聯網已經近乎于瓦解的Wintel,從目前看,Wintel在該市場幾乎毫無建樹。但從微軟在Build 2011開發者大會上向開發者贈送的基于Windows8的三星平板電腦看,其芯片竟然采用了英特爾的i5。這里,我們不但看到了Wintel的組和,甚至配置要遠高于目前的平板電腦。這似乎又讓業內看到了Wintel可能會在移動互聯網市場重現的跡象。那么未來隨著英特爾芯片技術的發展,例如22納米的采用,英特爾和微軟是否仍會以Wintel聯盟的形式參與這場移動互聯網的絞殺呢?畢竟Wintel的組合是被PC市場證明最有效率和競爭力的組合。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正處在混戰之中,究竟哪個組合最終可以勝出,現在還為時尚早,畢竟移動互聯網之爭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