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云計算的真實成本
原創我們之前討論過各種不同的云計算類型,今天這篇文章一起來探討一下云計算的真實成本,受各大廠商的宣傳和誘導,有些實施了云計算基礎實施的用戶大有上當的感覺,因此他們呼吁理性看待廠商吹噓的投資回報率(ROI),也希望廠商不要再夸大和炒作云計算的ROI。
云計算上的分類
我們一般將云分為四類,如下圖所示。
每種云的成本都不一樣,但究竟成本是多少呢?關于云的成本效益分析文章到處都是,特別是對于外部公共云,因為那是云服務供應商主推的一種云,每個供應商都會給你提供相關的成本效益分析報告,但我對它們的可信度持懷疑態度,因為這些數字也是他們估算出來的,既然這樣,我也來說說我的估算方法,我認為按照我的估算方法計算出來的結果會更準確。
#p#
成本概述
首先聲明一點,我對云計算廠商提出的計算方法不做任何評論,也對他們在天空中畫的餡餅不抱有任何幻想,我只是想追求云計算的真實成本,而不是炒作概念。
如果你去租或買10臺機器,有一個人專門負責管理這10臺機器組成的集群,每個月你都100%利用了這個集群的計算能力。那這種情況下你的成本是多少呢?假設成本=A。如果你選擇云計算,假設你從云計算廠商租同樣的10臺機器,每個月也都達到了100%的利用率,假設這種情況下的成本=B。我們來比較一下A和B究竟誰高誰低,實際上我們可以畫一張圖來看看轉移到云計算是否真的有意義,如果你這么做了你一定會發現有一個轉折點,當利用率超過50%時,還是自己托管最劃算。
我想補充一個很重要的注意事項,那就是當我們在考慮云計算時我們的基礎設施規模有多大,很明顯,如果你只有一臺服務器,那使用云計算是有意義的,道理很簡單,即使只有一臺服務器,其管理成本也是很大的,因此本文不打算討論這種情況,主要關注的是超過1000-10000處理核心的情況。
#p#
成本計算
假設你有1000個處理核心,下表列舉了三種不同場景下的成本對比。
表 1 1000處理核心在不同場景下的成本對比
怎么樣,感覺有點意思吧。從這張表可以看出,如果你從云供應商那里租1000個處理核心,每小時每核心的成本按0.1美元計算,一年下來總成本也會超過90萬美元,計算公式如下圖所示。
圖 2 從云供應商租1000個處理核心一年需要的成本
這里也包括了IT人員的成本,即一個系統管理員一年的成本。
#p#
反方證據
有許多讀者看了這個計算方法后,提出了他們的反對觀點,出于求真去偽的原則,這里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見:一位兼職IT人員不夠;每核心每小時5美分的成本過低;還有一些成本沒有包括進來,如網絡、安全、安裝和配置操作系統等;最后,他們認為全年100%使用所有核心的假設不成立的。
對立的觀點
我們拿第一條來說吧:IT人員的數量,我將IT人員分為兩種,一種是系統管理,第二種是應用支持,不管你的應用程序部署在哪里,應用支持人員始終是需要的,許多認為將應用程序轉移到云中后,就不需要應用支持人員了,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如果真的取消了應用支持,你一定會遇到麻煩!應用支持人員的需求始終不會消失。
你的系統管理員需要一個自動的方式維護你的服務器,這已超出本文的范圍,但這是必須的。不管是Windows還是Linux,大部分系統管理任務都可以實現自動化,如果你雇傭了一個兼職的高級系統管理員,他/她會將全部過程弄成自動執行,為什么?因為這樣他們的工作才會更輕松,如果你還沒有自動化系統管理過程,云可能會幫你一把,但你仍然需要創建和配置鏡像等。
私有云和公共云的主要區別是公共云需要互聯網,因此有人說我的計算方式中沒有將網絡成本包含進來,我承認確實需要一個高速互聯網連接,特別是上行帶寬,如果需要將1000個處理核心的工作負載全部轉移到公共云上,你應該計算出需要多少帶寬。此外,當你考慮使用公共云時,你還應該關注云安全,對于那些處理敏感數據的組織,這個費用是相當高的。最后,處理器核心的利用率假設成100%也是不現實的,下面來看看不同利用率的成本估算結果吧。
表 2 利用率和云成本的關系
從這張表可以看出,如果利用率超過50%,云計算的成本將會超過自己托管的成本。
小結
我同意以下觀點:如果比較100%利用率的情況,毫無疑問,云計算的成本將會大大超過自己托管的成本。現在你的成本過高是因為你無法完全充分利用你的基礎設施。
其實最關鍵是看利用率,要自己實現100%是很難的,常常是很多計算資源處于空轉,但你卻無法預測什么時候會需要它們,因此我們發現現在的成本非常高,進而將希望轉向云計算,其實云計算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優勢,特別是成本方面的優勢,一個關鍵點是看你的資源利用率是否超過50%,如果高于50%還是老老實實自己內部管理,如果低于50%,則考慮云計算,只有這個時候云計算才更有意義。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