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協議基本結構
想要學好計算機網絡協議,我們必須對OSI參考模型和TCP IP協議的模型有所了解。那么下面我們先來對OSI模型驚醒一下介紹,讓偶對TCP協議的相關概念做一個了解。
OSI參考模型及TCP IP參考模型
OSI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基于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建議而發展起來的,它分為如圖所示的七層。當衛星和無線網絡出現以后,現有的協議在和這些網絡互聯時出現了問題,所以需要一種新的參考體系結構,能無縫地連接多個網絡。這個體系結構就是TCP IP參考模型。
TCP協議
因特網在傳輸層有兩種主要的協議:一種是面向連接的協議,一種是無連接的協議。
傳輸控制協議,TCP協議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專門用于在不可靠的因特網上提供可靠的、端對端的字節流通信的協議。通過在發送方和接收方分別創建一個稱為套接字的通信端口就可以獲得TCP服務。所有的TCP協議連接均是全雙工的和點到點的。
發送和接收方TCP實體以數據報的形式交換數據。一個數據報包含一個固定的20字節的頭、一個可選部分以及0或多字節的數據。
對數據報的大小有兩個限制條件:
首先,每個數據報(包括TCP頭在內)必須適合IP的載荷能力,不能超過65535字節;
其次,每個網絡都存在***傳輸單元MTU(maximum transfer unit),要求每個數據報必須適合MTU。
如果一個數據報進入了一個MTU小于該數據報長度的網絡,那么處于網絡邊界上的路由器會把該數據報分解為多個小的數據報。
TCP協議實體所采用的基本協議是滑動窗口協議。當發送方傳送一個數據報時,它將啟動計時器。當該數據報到達目的地后,接收方的TCP實體向回發送一個數據報,其中包含有一個確認序號,它等于希望收到的下一個數據報的順序號。如果發送方的定時器在確認信息到達之前超時,那么發送方會重發該數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