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Cisco交換機集群技術如何解決發展瓶頸問題
隨著我國交換機行業的發展,也推動了交換機技術的更新升級,今天我們分析了交換機集群技術如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對于交換機之間的連接,比較熟悉的應該有兩種:一、是堆疊,二、是級聯。對于級聯的方式比較容易造成交換機之間的瓶頸,而雖然堆疊技術可以增加背板速率,能夠消除交換機之間連接的瓶頸問題。
但是,受到距離等的限制很大,而且對交換機數量的限制也比較嚴格。Cisco公司推出的交換機集群技術,可以看成是堆疊和級連技術的綜合。這種技術可以將分布在不同地理范圍內的交換機邏輯地組合到一起,可以進行統一的管理。具體的實現方式就是在集群之中選出一個Commander,而其他的交換機處于從屬地位,由Commander統一管理。對于新的Catalyst3500XL系列中的Catalyst3512XL、Catalyst3524XL和Catalyst3508GXL三個型號均可以成為Commander,而對于被管理者2900和1900系列均可以加入交換機集群,使用Cisco最新的交換機集群技術將傳統的堆疊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據說對于2900XL系列也可以成為Commander。
該系列產品面向中型企事業單位,在提供高性能和低成本的同時,降低了復雜度,并易于集成到已有的網絡上。它允許網絡管理員使用標準的Web測覽器。通過單一的IP地址從網絡上的任何地方管理地理上分散的交換機。
具體舉例如下
假設網絡中心采用Cisco的Catalyst6506交換機,而集群的Commander采用Catalyst3508GXL在集群的Commander與中心交換機之間,可以通過千兆連接或者通過GEC實現4千兆的連接,而在集群內部采用3500、2900、1900的組合,之間通過FEC等方式相連接。然后為集群分配獨立的Ip地址就可以對整個集群進行管理了。交換機集群技術最多支持16臺交換機,可以提供多達16*48個端口。
交換機背板帶寬
背板帶寬,是交換機接口處理器或接口卡和數據總線間所能吞吐的最大數據量。一臺交換機的背板帶寬越高,所能處理數據的能力就越強,但同時設計成本也會上去。但是,我們如何去考察一個交換機的背板帶寬是否夠用呢?顯然,通過估算的方法是沒有用的,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1、)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數量之和的2倍應該小于背板帶寬,可實現全雙工無阻塞交換,證明交換機具有發揮最大數據交換性能的條件。
2、)滿配置吞吐量(Mpps)=滿配置GE端口數×1.488Mpps其中1個千兆端口在包長為64字節時的理論吞吐量為1.488Mpps。例如,一臺最多可以提供64個千兆端口的交換機,其滿配置吞吐量應達到64×1.488Mpps=95.2Mpps,才能夠確保在所有端口均線速工作時,提供無阻塞的包交換。
如果一臺交換機最多能夠提供176個千兆端口,而宣稱的吞吐量為不到261.8Mpps(176x1.488Mpps=261.8),那么用戶有理由認為該交換機采用的是有阻塞的結構設計。一般是兩者都滿足的交換機才是合格的交換機。
背板相對大,吞吐量相對小的交換機,除了保留了升級擴展的能力外就是軟件效率/專用芯片電路設計有問題;背板相對小。吞吐量相對大的交換機,整體性能比較高。不過背板帶寬是可以相信廠家的宣傳的,可吞吐量是無法相信廠家的宣傳的,因為后者是個設計值,測試很困難的并且意義不是很大。交換機的背版速率一般是:Mbps,指的是第二層,對于三層以上的交換才采用M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