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推動六類綜合布線系統發展因素
六類綜合布線系統是目前布線行業中主流的技術之一,其特點和適用性都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可能好多人還不了解為何六類綜合布線系統發展如此之快,沒有關系,看完本文你肯定有不少收獲,希望本文能教會你更多東西。目前在關注六類綜合布線系統的背后,并不僅僅是帶寬需求或善于游說的廠商。安裝六類布線的真正需求是公司網絡轉型的商業需要。
六類綜合布線系統無疑已經引起世界各地的廣泛關注,同時,人們對安裝六類綜合布線系統有著許多不同的理解,因為業內傳播的信息不足或相互抵觸。為獲得市場份額,許多廠商一廂情愿地面向所有項目促銷六類布線,而沒有全面考慮為最終用戶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說明為什么要選擇六類布線,而不是其它可供選擇的介質類型。結果,市場上不能全面了解六類綜合布線系統的真實情況。本文分成兩部分,將從更廣泛的角度考察六類布線,了解網絡本身的問題。特別是,我們將考察網絡轉型及其對選擇最適合的布線設施的影響。
在所有市場宣傳中,通常都會忽略最基本的一點,那就是布線行業的主要目標是為支持當前和未來的應用提供最經濟高效的基礎設施。因此,如果需要安裝六類布線而不是超五類布線,它對最終用戶要更加經濟高效。為提供最經濟高效的解決方案,本文提出了一個供應鏈所有各方都可以采用的模型,包括最終用戶、安裝人員、顧問、分銷商和制造商。
布線是整個網絡的一個網元,整個網絡還包括交換機、PC、外設、服務器和軟件。這些網元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網絡,在為布線設施選擇布線類型和介質類型時,必須綜合考慮這些因素。
廠商會告訴你什么
那么,六類布線的推動因素是什么呢?當然離不開推動其在全球部署的主要支持者。但是,我們必須記住最基本的一點,它首先是商業,而六類布線產品的價格可能要高于同等的超五類布線產品。
讓我們看一下,在1997年第一次向標準委員會提出六類建議時,還沒有任何應用要求六類布線。目前還沒有正式批準的協議要求六類布線系統。追溯到當時,大多數人聲稱五類布線的下一個發展階段是光纖。如果情況果真如此,那么將意味著銅纜布線的終結。六類布線的引入事實上只是為了在這一市場上繼續使用銅纜。但是,如果只按照廠商的說法安裝六類布線當然不足為信!
需要更多的帶寬是不是首選六類綜合布線系統的推動因素呢?這是電纜廠商為最終用戶提供的主要理由。該技術當然可以提供多得多的帶寬。
廠商在廣告中宣稱,六類綜合布線系統的帶寬是超五類帶寬的2.5倍,并指出六類布線的額定帶寬是250MHz,而超五類的額定帶寬僅為100MHz。順便提一下,這種說法并不正確。100 MHz和250 MHz的頻率限制本身并不能決定布線系統的可用帶寬,而是由衰減串擾(ACR)曲線所決定的。
那么額外的帶寬真的是必需的嗎?大多數企業正在運行10/100Mbps以太網,他們可能會轉向1000Mbps (或千兆位)以太網。這種轉型實際上會降低布線帶寬。100Mbps以太網 (100 Base-T)在兩個線對上工作,運行頻率為100MHz,這是五類布線規范的極限。千兆位以太網 (1000 Base-T) 實際上以62.5MHz的中心頻率工作,要低于100 Base-T。它也是為在超五類布線上運行而設計的。市場上還沒有在100MHz上運行的網絡到桌面應用。在本文后面,我們將考察許多應超過超五類功能的發展中協議。
真正的推動因素
網絡轉型是六類布線的真正推動因素嗎?這里的問題是需要在六類布線上、而不是在超五類布線上為公司的網絡轉型提供支持,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商業優勢。換句話說,挑戰是以更低的整體成本、在更高級的布線上部署相同的網絡。我認為,網絡轉型是六類布線的主要推動因素。
這里的"推動因素"是指"安裝的合理理由"。盡管許多廠商正在推廣這一技術,但他們沒有為我們采用該技術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但是,網絡轉型問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理由。在此基礎上,我認為六類布線將成為許多公司最經濟高效的布線設施。
對其它公司,由于入住時間短或采用的是緩慢的網絡轉型模式,因此六類綜合布線系統將不會提供任何優勢。對他們來說,最經濟高效的解決方案是超五類布線。如前所述,我們不能以割裂的觀點考察六類綜合布線系統,還必須考察它連接的網絡。
當前在辦公室中最常見的網絡設施是以太網,是由Metcalfe博士在1976年率先向全國計算機會議提交的協議。25年后的今天,以太網已經成為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網絡協議,它已經成為無所不在的網絡平臺,就象軟件平臺中采用的Microsoft Windows一樣。其區別在于以太網是一種獨立于廠商的標準,您可以從數百個廠商中購買以太網,而Windows卻只能從微軟一家廠商手中購買。
IDG公布的1999年報告指出,在美國83%的網絡連接采用以太網形式。現在這一百分比可能已經提高到90%以上。如果我們把這一統計數據應用到世界上其它地區,那么這一比例可能在80%左右。換句話說,以太網已經成為局域網中事實上的世界標準,它已經遍布世界各地的辦公室中。它還是一項業內標準,意味著大量的不同廠商可以提供這種技術,而且可以互操作。
可供選擇的轉型方案
以太網產品開發商和制造商自然希望保留相當龐大的市場份額,因此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一直在不懈努力,為各公司提高網絡功能開發簡單的轉型戰略。在水平拓撲中,用戶可以從10Mbps共享式以太網轉向10Mbps交換式以太網,并非常簡便地轉向100Mbps和1000Mbps。所有這四個系統都可以簡便地共存在一個公司的網絡中,在需要的地方提供需求的帶寬。CSMA-CD協議完全相同,網絡管理也完全相同。擁有10 Base-T管理經驗的用戶可以輕松地管理1000 Base-T系統。
更明智的方式則是保證沒有任何新的高速技術威脅幾乎已經鎖定在以太網中的市場。事實上,大多數PC發售時都預裝了10/100Mbps以太網卡 (NICs)。有趣的是,3Com最近推出了100/1000Mbps以太網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轉向千兆位以太網的趨勢已經開始顯現。
在骨干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以太網的發展趨勢,它正進一步轉向萬兆位以太網。當然,這一般采用光纖傳輸介質而不是銅纜。在開發萬兆位以太網時,IEEE已經規定這是純骨干協議,僅在光纖上運行。
典型的網絡轉型環境
在介紹典型的網絡轉型環境時,我們采用的是一家入住多個樓層的企業,在底層擁有服務器場和主交換機。大樓中的不同用戶具有不同的帶寬需求。部分用戶是快速以太網用戶,其它用戶可能采用10Mbps以太網。現有的服務器鏈路和主干連接將采用快速以太網。對這樣一種環境,網絡轉型的下一步是把服務器鏈路和部分主干互連轉向千兆位以太網。其它主干仍將采用快速以太網,因為用戶的需求相對較低,他們已經轉向了10/100Mbps環境。目前許多激進的公司都可以歸入這種模式。
第三步是從主干全面轉向千兆位以太網到桌面,用戶比例與10/100Mbps以太網相同。這是網絡廠商和設計人員告訴我們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將要采用的轉型模式。它將逐漸自然地轉向千兆位以太網到桌面。
因此,數據六類綜合布線系統界的重要問題是:為支持這一網絡轉型,最佳的基礎設施選擇是什么呢?除主干外,我們目前安裝的六類綜合布線系統必須能夠在將來支持千兆位以太網到桌面。
這在過去非常容易。在水平層采用的是超五類UTP,在主干中采用的是多模光纖,除此之外別無選擇。而現在,我們可以在許多方案中進行選擇:
成本是決定因素
當前大多數通信介質可以處理到千兆位協議的網絡轉型。唯一不能處理轉向千兆位協議的技術是無線技術,它局限于11Mbps。目前業內正在研制新技術,把這一限制提高到22Mbps、甚至提高到50Mbps。但是無線技術還不能實現100Mbps以太網。
因此在網絡轉向千兆位以太網時,除無線技術外,由于任何其它介質都可以滿足技術能力標準,因此最經濟高效的解決方案明顯是最佳的選擇。
在我們比較已安裝的不同基礎設施介質類型的成本時,包括全面安裝、測試和歸檔的電纜成本、電信插座成本、配線架每端口成本及兩端的跳線成本時,我們對比較結果根本不覺得驚訝。
超五類的成本最低,六類的成本要高出大約40%,七類的成本要高出大約3.5倍,光纖的成本要高出大約5倍,無線技術的成本要高出大約4倍。(我們需要調整無線技術,以確定每端典型網絡介面卡(NIC)的成本構成要素。由于不能購買不帶NIC的無線收發器,因此可以扣除NIC成本,給出具有代表性的價格,以與其它介質類型進行"一對一"的價格比較)。
記住,我們不能單獨地考察六類綜合布線系統,它是整個網絡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必須考慮不同介質類型對我們在六類綜合布線系統上運行的各種系統應用的影響。在轉向不同的應用時,系統總成本將發生相當大的變化。
全面安裝和測試的100 m信道
◆超五類UTP 100%
◆六類UTP 138%
◆七類STP 368%
◆多模光纖 488%
◆單模光纖 534%
◆無線 (不包括NIC成本) 427%
網絡轉型環境#1
如果我們把10 Mbps以太網系統的NIC和每端口交換機成本與上面考察的各種介質選項的已安裝信道成本進行比較 (光纖除外,因為它的最低帶寬遠不止于10 Mbps),比較結果仍在我們的意料之中。超五類和六類之間的成本差異很小,因為NIC成本所占比重明顯要高于布線成本。(順便提一下,超五類和六類采用相同的NIC。) 在無線技術中,我們再次導入前面分解的NIC成本,我們在比較后發現,無線技術的成本是超五類UTP的三倍,仍過于昂貴,而不足以替代超五類UTP。
因此,如果公司只是采用10Mbps以太網,而不會進一步轉型,那么最佳介質無疑是超五類布線。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