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RHEL kernelcfg的安裝過程
網卡對于計算機來講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對以網卡的配置也變得尤為的重要,在RHEL系統中,采用kernelcfg的配置方法,RHEL kernelcfg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下面就來介紹一下RHEL kernelcfg的安裝方法。
在RHEL系統中有許多種網卡的配置的方法。這里介紹最容易的一種RHEL kernelcfg。RHEL kernelcfg是Redhat自帶的核心模塊配置工具,是個在X-windows下很方便的圖像界面的配置工具。而且在其他版本中也有類似的工具。在X-windows的xterm中輸入"kernelcfg"。讀者能夠看到屏幕上彈出一個"kernel Configurtor"的框。假如內核還沒有找了您的網卡的話,框里面是沒有關于網卡的描述的。在左下角的"add"點擊一下,然后在彈出的界面中的Module Type按鈕中選擇模塊類型為eth。表明這是一塊以太網卡,而不是聲卡,或其他的一些硬件設備。然后選擇OK后,就能夠在以后的界面中選擇合適的網卡模塊了。假如配置***塊網卡,則在“Which module type”中選擇eth0;假如是第二塊那么就選擇eth1,以此類推。在"which module"中需要選擇的網卡的具體類型,對于D-Link DE220的卡來講,只要在其中選擇單元“ne”就可能了。
注意RHEL kernelcfg過程中:
還需要填寫有關于網卡的一些配置參數,這里需要的參數就是在Setup中設jumpless后,網卡的I/O地址和IRQ。這些工作完成以后,網卡就能夠驅動了。系統每次啟動時,都會自動定位網卡的位置和型號。但是并不是每塊卡能夠通過的。假如您使用LILO引導系統,那么就能夠在lilo.conf文檔中使用附加的命令語句將設備參數傳遞給核心。對于以太網卡能夠使用:ether=irq,base_addr,param1,param2,name
前四個參數是用數字,***一個參數是設備的名稱。任何的數字變量都能夠自由選擇,假如用戶忽略或是配置成0,那么核心會自動檢測該設備的參數變量或使用默認值。***個參數代表分配給設備的中斷請求通道,默認情況下核心會自動檢測設備的IRQ通道。第二個參數變量base_addr用來指定設備的基本I/O地址。同樣,假如這里是0,就意味著核心會自動檢測該設備的I/O地址;剩下的兩個參數變量param1和param2對于不同的設備有不同的含義。對于共享內存的網卡,他們用來定義共享內存區域的起始點和結束點。對于其他網卡來說,他們使用param1來配置信息的調試等級,數字1到7代表調試等級逐漸增加,而數字8表示關閉信息調試,0表示使用默認值。
假如用戶有兩塊網卡,那么其中一塊能夠讓RHEL kernelcfg在啟動時自動檢測而另一塊則通過lilo將其參數傳遞給核心。但是,您必須確保通過lilo傳遞參數的那塊網卡不會在系統啟動時被“偶然”檢測到,否則***塊網卡就檢測不到了。為此,能夠在lilo.conf中使用reserve命令。這條命令語句明確地告訴核心不自動檢測第二塊網卡。例如,為了安裝I/O地址是0x300的第二塊網卡eth1,能夠在lilo.conf中加上下面這一條語句:
reserve=0x300,32 eth1=0,0x300,eth1
使用rserve命令語句就能夠確保核心在系統啟動檢測其他硬件時不會檢測分配給第二塊網卡的I/O地址。用戶能夠使用這條語句來覆蓋自動檢測的***塊網卡:
reserve=0x340,32 eth1=0,0x340,eth0
假如要關閉自動檢測功能,能夠將base_argiment參數變量定義為-1,如:ether=0,-1,etn0,接下來是網卡接口的配置,能夠ifconfig命令來配置TCP/IP網絡。他能夠使RHEL核心知道軟件回送這樣一些網絡接口,但這些網絡接口被激活以后,核心就能夠使用他們發送和接收數據報。我們需要在自己的機器上配置好幾個接口,包括回送接口lo和以太網接口(或任何使用的其他網絡接口)。ifconfig命令能夠激活每一個網絡接口。
ifconfig命令最常用的格式是:#ifconfig interface_type IP_Address,這里interface_type是接口設備的驅動器名,如回送接口lo,ppp接口PPP和以太網接口eth等。IP_Address是分配給接口設備的IP地址。運行了ifconfig之后,相應接口會被激活。先配置回送接口loopback位于網絡上的每一臺主機都應該有一個回送接口,任何系統中回送接口的IP地址都是127.0.0.1。通常RHEL系統的回送接口在安裝時就已自動配置好了,并且使用虛擬主機名localhost來代表地址127.0.0.1。
#p#
假如在/etc/hosts文檔中能夠找到下面這一項,#Sample /etc/hosts entry for localhost127.0.0.1 localhost,那么說明回送接口已配置好了,假如不存在,則能夠使用vi編輯器添加。當hosts文檔中沒有回送接口這一項時,還需要使用ifconfig命令來產生回送接口:#ifconfig 127.0.0.1之后我們還能夠使用ifconfig命令來顯示回送接口的任何信息以確認配置是否生效:
$ifconfig lo
lo Link encap Local Loopback
inet addr 127.0.0.1 Bcast[NONE SET] Mask 255.0.0.0
UP BROADCAST LOOPBACK RUNNING MTU 2000 METRIC 1
RX packets 0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 0
TX packets 0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
可看到回送接口的掩碼是255.0.0.0,這是因為回送地址127.0.0.1本身是個A類地址:此外回送接口也沒有配置廣播地址,廣播地址對于回送接口來說意義不是很大,但是假如想運行rwhod守護進程的話,就必須配置回送設備的廣播地址以便rwho命令能夠正常工作。怎樣配置廣播地址將在本章第三節中介紹。現在還需要使用下面兩條命令中的任意一個將回送設備添加到核心路由表中:
#route add 127.0.0.1
#route add localhost
我們能夠使用一些命令來檢查剛才配置的回送網絡是否正常工作,檢查網絡狀態的命令很多,如ifconfig、arp、netstat等,這里使用ping命令。ping命令能夠指出一臺主機是否能夠到達,還能夠顯示分組報文丟失和傳輸時間等統計資料等等。然后您能夠使用#ping localhost
假如顯示
PING localhost(127.0.0.1):56 data bytes
64 bytes from 127.0.0.1:icmp seq=0 ttl=32 time=1ms......
那么您就將回送接口配置好了。
然后就能夠配置以太網接口,這其實和配置回送接口很相似:使用ifconfig命令配置接口設備,然后將遠程網絡的主機路由添加到核心路由表中,配置工作完成后也使用ping命令檢查網絡是否暢通。只是假如有子網存在的話,還需要更多的配置參數。
首先,使用ifconfig命令配置以太網接口。在B類網絡Vtriual Breway中定義了兩個C類子網。為了讓接口設備能夠識別他們,需要安下面的格式使用ifconfig命令:#ifconfig eth0 vstout netmask 255.255.255.0
這條命令將把RHEL kernelcfg主機的IP地址分配給了以太網接口eth0。假如忽略了掩碼,ifconfig命令將從IP網絡的級別中自動推測出掩碼值,這樣會將掩碼指定為255.255.0.0。現在能夠用下面的命令來檢查以太網接口的工作狀況。
#ifconfig eth0
eth0 Link encap 10Mps Ethernet HWaddr 00:00:C0:90:B3:44
inet addr xxx.xxx.xxx.xxx Bcast xxx.xxx.xxx.255 Mask 255.255.255.0
UP BROADCAST RUNNING MTU 1500 Metric 1
RX packets 0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 0
TX packets 0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 0
從輸出結果能夠看到RHEL kernelcfg依照主機的IP地址自動地為eth0配置廣播地址xxx.xxx.xxx.255,這個地址是主機IP地址的網絡號加上將任何主機位位置為1而得到的。信息傳送單元(MTU)被配置成了***值1500bit。在下文,您將看到任何這些數值都能夠使用特別的命令進行修改。
以上就是筆者對于RHEL kernelcfg的一個詳細的描述過程,希望對大家在安裝RHEL kernelcfg的過程中提供幫助。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