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二美國人不愿網絡上被追蹤
美國賓州大學及柏克萊大學共同調查美國人對行為瞄準(behavioral targeting)廣告的看法,顯示有66%的美國人不想要在網絡上被追蹤,以及進一步所提供的目標式廣告。
行為瞄準包含兩個階段,先追蹤使用者的行為,再依此提供目標式廣告。過去營銷人員一直宣稱行為瞄準能夠提供使用者想要的廣告及內容,而調查結果卻相反。
該調查顯示了美國人擁護自己的隱私權,即使是18~24歲的年輕受訪者,都有55%拒絕目標式廣告;就算營銷人員在追蹤他們的行為后,根據使用者喜好提供的是新聞或折扣,而非廣告,也有5成以上的使用者拒絕;有69%認為法令應該讓使用者有權了解網站對他們所知道的一切。
該報告指出,此一調查代表著,假使美國人現在可以投票表決行為瞄準,一定不會通過;此外,雖然美國人不想要被追蹤,但并不代表他們拒絕客制化的廣告、折扣或新聞。反之,證據顯示人們想要控制他們所能接收的內容,美國人擔心的是網站采用他們不了解或不喜歡的方式使用個人數據。
該報告并建議,如果營銷人員想繼續使用各種行為瞄準的形式與美國人互動,那么必須與立法者合作,公開相關程序,讓使用者能夠知道數據被搜集及使用的方式,而且可以掌控自己的數據。
現階段不論是Google、Yahoo及微軟都會追蹤使用者的行為并提供目標式廣告,過去曾有不少隱私團體抗議行為瞄準廣告,例如九大隱私權團體曾要求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考慮采用反追蹤名單以保護使用者的網絡隱私,而美國商務委員會也在今年召開公聽會以決定是否要針對目標式廣告立法以保護使用者隱私,其中,微軟及Google皆贊成立法打造統一的隱私權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