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TIS是什么?
iBATIS是什么呢?我們先來看看iBATIS一詞來源于“internet”和“abatis”的組合,是一個由Clinton Begin在2001年發起的開放源代碼項目。最初側重于密碼軟件的開發,現在是一個基于Java的持久層框架。iBATIS提供的持久層框架包括SQL Maps和Data Access Objects(DAO),同時還提供一個利用這個框架開發的JPetStore實例。
相對Hibernate和Apache OJB等“一站式”ORM解決方案而言,iBATIS是一種“半自動化”的ORM實現。
所謂“半自動”,可能理解上有點生澀。縱觀目前主流的 ORM,無論 Hibernate 還是Apache OJB,都對數據庫結構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封裝,提供了從 POJO 到數據庫表的全套映射機制。程序員往往只需定義好了POJO 到數據庫表的映射關系,即可通過 Hibernate或者OJB 提供的方法完成持久層操作。程序員甚至不需要對 SQL 的熟練掌握, Hibernate/OJB 會根據制定的存儲邏輯,自動生成對應的 SQL 并調用 JDBC 接口加以執行。
iBATIS是什么還要從它強大的功能出發,大多數情況下(特別是對新項目,新系統的開發而言),這樣的機制無往不利,大有一統天下的勢頭。但是,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下,這種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卻未必靈光。在筆者的系統咨詢工作過程中,常常遇到以下情況:
1.系統的部分或全部數據來自現有數據庫,處于安全考慮,只對開發團隊提供幾條Select SQL(或存儲過程)以獲取所需數據,具體的表結構不予公開。
2.開發規范中要求,所有牽涉到業務邏輯部分的數據庫操作,必須在數據庫層由存儲過程實現(就筆者工作所面向的金融行業而言,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都在開發規范中嚴格指定)
3.系統數據處理量巨大,性能要求極為苛刻,這往往意味著我們必須通過經過高度優化的SQL語句(或存儲過程)才能達到系統性能設計指標。面對這樣的需求,再次舉起 Hibernate 大刀,卻發現刀鋒不再銳利,甚至無法使用,奈何?恍惚之際,只好再摸出JDBC 準備拼死一搏……,說得未免有些凄涼,直接使用 JDBC進行數據庫操作實際上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是拖沓的數據庫訪問代碼,乏味的字段讀取操作令人厭煩。
“半自動化”的iBATIS,卻剛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里的“半自動化”,是相對Hibernate等提供了全面的數據庫封裝機制的“全自動化”ORM 實現而言,“全自動”ORM 實現了 POJO 和數據庫表之間的映射,以及 SQL 的自動生成和執行。而iBATIS 的著力點,則在于POJO 與 SQL之間的映射關系。也就是說,iBATIS并不會為程序員在運行期自動生成 SQL 執行。具體的 SQL 需要程序員編寫,然后通過映射配置文件,將SQL所需的參數,以及返回的結果字段映射到指定 POJO。
使用iBATIS 提供的ORM機制,對業務邏輯實現人員而言,面對的是純粹的 Java對象,這一層與通過 Hibernate 實現 ORM 而言基本一致,而對于具體的數據操作,Hibernate會自動生成SQL 語句,而iBATIS 則要求開發者編寫具體的 SQL 語句。相對Hibernate等“全自動”ORM機制而言,iBATIS 以 SQL開發的工作量和數據庫移植性上的讓步,為系統設計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間。作為“全自動”ORM實現的一種有益補充,iBATIS 的出現顯得別具意義。
iBATIS是什么?我們就先談到這里,關于iBATIS的相關我們會在別的文章中提及。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