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DPA網絡規劃中的覆蓋設計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為了滿足用戶對于多媒體和高速數據業務的移動通信需要,特別是移動因特網業務的需求,在R5中提出了高速下行分組接入(HSDPA)技術。
HSDPA雖然是R5中提出的,但可以在TD-SCDMAR4的網絡引入而不影響R4的網絡功能。而在網絡規劃過程中,則需綜合考慮R4的業務性能來設計HSDPA的覆蓋和容量。
HSDPA的覆蓋設計流程
引入HSDPA的網絡覆蓋設計流程和TDR4網絡的覆蓋設計流程基本一致。首先需要基于鏈路預算計算出小區的覆蓋半徑,接著根據需要覆蓋的面積的大小,估算所需要小區或基站的數量,這個小區或基站的數量是滿足某一業務或所有業務連續覆蓋要求的***要求。隨后根據鏈路預算估算的小區或基站的數量,在網絡規劃工具上部署相應數量的基站,***利用已經校正過的COST231傳播模型,結合數字地圖,可以對每個小區進行比鏈路預算更加準確的覆蓋預測,進一步精確為網絡所需要的基站或小區數量。
其中,鏈路預算是確定小區或基站數量估算的關鍵,也是分析比較業務覆蓋能力和設計信道發射功率的基礎。如在已經部署的TDR4網絡上引入HSDPA,可以首先通過鏈路預算比較TDR4網絡的設計目標業務與HSDPA的覆蓋,分析在小區邊緣期望吞吐量的條件下,HSDPA是否能夠連續覆蓋。模型校正則是在規劃工具上進行覆蓋預測的基礎,在規劃工具上的覆蓋預測,HSDPA與TDR4的預測是一樣的,都是基于校正的傳播模型和數字地圖進行的。
HSDPA獨立組網的鏈路預算
首先必須確定用于HSDPA的下行功率和UE使用HSDPA業務時的C/I,才能計算HSDPA的鏈路。HSDPA的功率,C/I和吞吐量之間的關系如下:
UE每次測量HS-DSCH信道的質量,并在HS-DSCH傳輸的隨后一個可用的HS-SICH信道上發送HS-DSCH信道的測量報告-CQI(信道質量指示),CQI包含傳輸塊大小(TBS)和調制方式兩種信息,它為NodeB提供了通過上次傳輸HS-DSCH解碼得到的能夠***化單次傳輸吞吐量的編碼速率的估計值。
因此HSDPA的網絡鏈路預算計算,和TDR4的鏈路預算不一樣,后者僅需要根據功率和業務的接收靈敏度計算小區的覆蓋半徑,HSDPA的覆蓋必須考慮吞吐量的要求,即需定義在小區邊緣期望達到的吞吐量,以此確定計算小區半徑所需要的C/I。HSDPA的吞吐量與UE的類別、占用的時隙數、每個時隙可用的碼道數等有關,所以鏈路預算中還需要考慮這些參數,以確定CQI,最終計算出吞吐量。
HSDPA與R4混合組網
HSDPA的鏈路預算過程首先通過R4的鏈路預算獲得R4設計目標業務的***路損MAPL,輸入HSDPA鏈路預算工具得到在R4業務邊緣的下行C/I后,根據C/I與CQI的映射關系,可以計算出在此路損時的HSDPA的邊緣吞吐量。
將計算出的HSDPA吞吐量與期望的吞吐量比較,如果滿足(大于或等于期望值),則表明以此R4業務覆蓋能力作為目標設計的網絡,HSDPA在小區邊緣的吞吐量等于或好于期望,滿足所要求的HSDPA的連續覆蓋,理論上分析,網絡無須增加基站。滿足此期望時的HSDPA覆蓋比R4業務的覆蓋大。通過規劃軟件仿真在不同覆蓋距離上的HSDPA的吞吐量,可以進一步深入分析,最終確定是否需要進行網絡調整。
如果計算得出的吞吐量不滿足期望的吞吐量,表明依據R4業務覆蓋能力設計的網絡,HSDPA在小區邊緣的吞吐量差于期望,需要減小輸入的路損值,重新計算C/I和吞吐量,直到滿足期望的吞吐量為止;此時,如果網絡覆蓋的目標是要求在滿足期望吞吐量下的HSDPA的連續覆蓋,則需要根據最終滿足期望吞吐量時所用的路損***路徑損耗,計算小區的半徑和覆蓋面積,進行小區數量的估算。
HSDPA與TDR4的覆蓋設計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兩者在覆蓋設計流程上基本一致,但對R4來說,對于某種業務實現連續覆蓋的C/I要求是由鏈路仿真得到的;而對于HSDPA,邊緣的C/I則是在一定鏈路損耗的條件下通過計算得到,并考察邊緣吞吐量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對于TDR4與HSDPA混合組網時,要在現有R4業務的覆蓋設計基礎上,驗證HSDPA在小區邊緣的吞吐量是否滿足期望的吞吐量,以確定是復用現有的覆蓋設計,還是需要進行站點調整。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