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免费xxxxx在线视频软件_久久精品久久久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_天天色天天色_亚洲人成一区_欧美一级欧美三级在线观看

C#中使用單個對象的方法實現(xiàn)Undo/Redo

開發(fā) 后端
本文將告訴我們?nèi)绾卧诓煌膱鼍跋率褂眠@些方法來實現(xiàn)Undo/Redo,并且?guī)椭蠹艺_理解Undo/Redo。以及如何使用單個對象表示變化。

簡介

我們?nèi)绾卧诓煌膱鼍跋率褂眠@些方法來實現(xiàn)Undo/Redo。這些方法是使用單個對象表示變化,命令模式和備忘錄模式。

正如我們所知,Undo/Redo沒有通用的解決方案,而Undo/Redo在每個應(yīng)用程序中非常具體。處于這個原因,在該系列文章的開始部分,將討論如何使用該方法建模任意的應(yīng)用程序,然后展示一個簡單應(yīng)用程序的實現(xiàn)。

關(guān)于Undo/Redo實現(xiàn)的基本思想

正如我們所知,應(yīng)用程序在每次操作后改變其狀態(tài)。當(dāng)操作應(yīng)用程序時,它的狀態(tài)會發(fā)生改變。所以,若有人想要做撤銷,他不得不回到先前的狀態(tài)。因此,為了能夠回到先前狀態(tài),我們需要在應(yīng)用程序運行時存儲它的狀態(tài)。要支持重做,我們不得不從目前狀態(tài)跳到下一個狀態(tài)。

為了實現(xiàn)Undo/Redo,我們不得不存儲應(yīng)用程序的狀態(tài)并在撤銷時跳到前一個狀態(tài)而在重做時跳到下一個狀態(tài)。因此我們需要維護(hù)應(yīng)用程序的狀態(tài)來支持Undo/Redo。在所有三種方法中,應(yīng)用程序狀態(tài)的維護(hù)用到了兩個棧。一個棧包含用于撤銷操作的狀態(tài),第二個包含用于重做的狀態(tài)。撤銷操作彈出撤銷棧以獲取前一個狀態(tài)并將其設(shè)置給應(yīng)用程序。同樣的,重做操作彈出重做棧以獲取下一個狀態(tài)并將其設(shè)置給應(yīng)用程序。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Undo/Redo的實現(xiàn)操作都是關(guān)于保持應(yīng)用程序每次操作后的狀態(tài)。現(xiàn)在的問題是該方法如何保存狀態(tài)。本方法中,單個操作的改變被保存在一個對象中,有些屬性為該操作作為狀態(tài)是多余的,因為這里,單個對象被用于包含所有類型的動作數(shù)據(jù)。

什么是單個對象表示改變的方法?

首先,我對這是由我命名表示抱歉。這里,單個對象表示了應(yīng)用程序中所有操作的所有改變。因此,當(dāng)你準(zhǔn)備了一個關(guān)于操作更改的類型的對象,在執(zhí)行一次操作后,你僅使用了該對象屬性的子集,而剩余屬性仍舊沒有被使用。例如,你在一個應(yīng)用程序中有兩個操作;它們是高度的改變和寬度的改變。因此,對象類型包含兩個屬性:高度和寬度。當(dāng)你準(zhǔn)備了變化對象,在執(zhí)行高度更改方法后,你僅需設(shè)置變化對象的高度字段,而其他字段仍舊沒有被使用。

如何應(yīng)用單個對象表示變化的方法對任意應(yīng)用程序Undo/Redo操作建模?

單個對象表示變化的方法如何對任意應(yīng)用程序Undo/Redo操作建模將在以下步驟中討論:

步驟1

首先識別出你希望哪些操作能支持Undo/Redo。然后,識別出你將在哪個容器下支持Undo/Redo以及你希望哪些對象支持Undo/Redo。

步驟2

為了進(jìn)一步處理每個Undo/Redo操作,識別出需要被保存的屬性。

步驟3
然后創(chuàng)建一個類(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它包含支持全部操作Undo/Redo的所有屬性。同樣,準(zhǔn)備一個動作類型enum,它將代表全部操作。這個動作類型enum是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類的一部分。

步驟4

然后創(chuàng)建一個名為UndoRedo的類,它包含兩個類型的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棧。一個用于撤銷操作,一個用于重做操作。該類將實現(xiàn)以下接口:

interface IUndoRedo
{
void Undo(int level);
void Redo(int level);
void InsertObjectforUndoRedo(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 dataobject);
}

步驟5

然后實現(xiàn)具體方法:Undo、 Redo、InsertObjectforUndoRedo。

在每個Undo操作中:

◆首先檢查Undo棧是否為空。

◆如果不是,則彈出一個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并將其壓入重做棧。

◆檢查動作類型。

◆然后基于動作類型,利用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的屬性完成撤銷操作。
在每個Redo操作中,你幾乎做與Undo同樣的事。

◆首先檢查Redo棧是否為空。

◆如果不是,彈出一個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然后將其壓入撤銷棧。

◆檢查動作類型。

◆然后基于動作的類型,利用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屬性完成重做操作。
在InsertObjectforUndoRedo操作中,你只要把數(shù)據(jù)對象插入Undo棧并清空Redo棧中。

步驟6

然后,在完成每次操作前,調(diào)用InsertObjectforUndoRedo方法以對所有操作提供Undo/Redo支持。在用戶界面上點擊Undo時,只需調(diào)用UndoRedo類的Undo方法,而在用戶界面上點擊Redo時,只需調(diào)用UndoRedo類的redo方法。

#p#

示例應(yīng)用程序說明

這個示范WPF繪制應(yīng)用程序用來作為結(jié)合Undo/Redo操作的案例。該WPF應(yīng)用程序示例支持四種操作:插入對象、刪除對象、移動對象和調(diào)整對象的尺寸,它還有兩種類型的幾何對象:矩形和多邊形。它使用畫布作為包含這些幾何對象的容器。

現(xiàn)在,在此系列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何讓這四個操作支持Undo/Redo。在第一部分,使用單個對象表示變化的方法實現(xiàn)。在第二部分,使用命令模式實現(xiàn)而在第三部分,使用備忘錄模式實現(xiàn)。

使用單個對象表示變化的方法實現(xiàn)示范應(yīng)用程序的Undo/Redo

利用單個對象表示變化的方法對示范應(yīng)用程序Undo/Redo的實現(xiàn)將在以下步驟中討論

步驟1

我們將識別出那些需要支持Undo/Redo的操作。這里有四個操作支持Undo/Redo。它們是::插入對象、刪除對象、移動對象和調(diào)整對象的尺寸。我們將對矩形和橢圓支持Undo/Redo,這里的容器是畫布。

步驟2

現(xiàn)在我們將識別出那些進(jìn)一步處理Undo/Redo所需的保存的參數(shù)。幾何對象移動時其邊距改變,因此要支持對象移動的Undo/Redo,要保存邊距。當(dāng)對象改變尺寸時,它的高度、寬度和邊距改變。因此為支持對象尺寸調(diào)整的Undo/Redo,我們需要保存高度、寬度和邊距。為了支持插入和刪除的Undo/Redo操作,我們需要保存幾何對象的引用。

步驟3

現(xiàn)在我們得到包含邊距、高度、寬度、動作類型、幾何對象引用的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以支持所有操作的Undo/Redo。這里的幾何對象引用被保存以便我們在對其進(jìn)行Undo/Redo時獲取。同樣使動作類型enum代表插入、刪除、移動和調(diào)整尺寸操作。此動作類型enum被用作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的一部分。

CollapseCopy Code
public enum ActionType
{
Delete = 0,
Move = 1,
Resize = 2,
Insert = 3
}
CollapseCopy Code
public class 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
{
public ActionType Action;
public Point Margin;
public double Width;
public double height;
public FrameworkElement UiElement;
}

這里,已附上使用單個對象表示變化的方法實現(xiàn)Undo/Redo的項目。

步驟4&5

然后我們將包含兩個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類型的棧的類命名為UndoRedo。一個棧用于撤銷操作而另一個用于重做操作。類的代碼如下:

CollapseCopy Code
public partial class UnDoRedo : IUndoRedo
{
private Stack _UndoActionsCollection =
 new Stack();
private Stack _RedoActionsCollection =
 new Stack();

#region IUndoRedo Members

public void Undo(int level)
{
for (int i = 1; i <= level; i++)
{
if (_UndoActionsCollection.Count == 0) return;

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 Undostruct = _UndoActionsCollection.Pop();
if (Undostruct.Action == ActionType.Delete)
{
Container.Children.Add(Undostruct.UiElement);
this.RedoPushInUnDoForDelete(Undostruct.UiElement);
}
else if (Undostruct.Action == ActionType.Insert)
{
Container.Children.Remove(Undostruct.UiElement);
this.RedoPushInUnDoForInsert(Undostruct.UiElement);
}
else if (Undostruct.Action == ActionType.Resize)
{
if (_UndoActionsCollection.Count != 0)
{
Point previousMarginOfSelectedObject = new Point
 (((FrameworkElement)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Left,
((FrameworkElement)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Top);
this.RedoPushInUnDoForResize(previousMarginOfSelectedObject,
 Undostruct.UiElement.Width,
Undostruct.UiElement.Height, Undostruct.UiElement);
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 = new Thickness
 (Undostruct.Margin.X, Undostruct.Margin.Y, 0, 0);
Undostruct.UiElement.Height = Undostruct.height;
Undostruct.UiElement.Width = Undostruct.Width;
}
}
else if (Undostruct.Action == ActionType.Move)
{
Point previousMarginOfSelectedObject = new Point
 (((FrameworkElement)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Left,
((FrameworkElement)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Top);
this.RedoPushInUnDoForMove(previousMarginOfSelectedObject,
 Undostruct.UiElement);
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 = new Thickness
 (Undostruct.Margin.X, Undostruct.Margin.Y, 0, 0);
}
}
}

public void Redo(int level)
{
for (int i = 1; i <= level; i++)
{
if (_RedoActionsCollection.Count == 0) return;

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 Undostruct = _RedoActionsCollection.Pop();
if (Undostruct.Action == ActionType.Delete)
{
Container.Children.Remove(Undostruct.UiElement);
this.PushInUnDoForDelete(Undostruct.UiElement);
}
else if (Undostruct.Action == ActionType.Insert)
{
Container.Children.Add(Undostruct.UiElement);
this.PushInUnDoForInsert(Undostruct.UiElement);
}
else if (Undostruct.Action == ActionType.Resize)
{
Point previousMarginOfSelectedObject = new Point
 (((FrameworkElement)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Left,
((FrameworkElement)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Top);
this.PushInUnDoForResize(previousMarginOfSelectedObject,
Undostruct.UiElement.Width,
Undostruct.UiElement.Height, Undostruct.UiElement);
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 = new Thickness
 (Undostruct.Margin.X, Undostruct.Margin.Y, 0, 0);
Undostruct.UiElement.Height = Undostruct.height;
Undostruct.UiElement.Width = Undostruct.Width;
}
else if (Undostruct.Action == ActionType.Move)
{
Point previousMarginOfSelectedObject = new Point
 (((FrameworkElement)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Left,
((FrameworkElement)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Top);
this.PushInUnDoForMove(previousMarginOfSelectedObject,
 Undostruct.UiElement);
Undostruct.UiElement.Margin = new Thickness
(Undostruct.Margin.X, Undostruct.Margin.Y, 0, 0);
}
}
}
public void InsertObjectforUndoRedo(ChangeRepresentationObject dataobject)
{
_UndoActionsCollection.Push(dataobject);_RedoActionsCollection.Clear();
}
 #endregion

步驟6

在完成每個操作前,調(diào)用InsertObjectforUndoRedo方法。當(dāng)用戶界面上Undo被點擊,我們調(diào)用UndoRedo類的Undo方法,而當(dāng)用戶界面上Redo被點擊,我們調(diào)用UndoRedo類的redo方法。

這里,我們沒有明確設(shè)置Undo棧和Redo棧的大小,因此,應(yīng)用程序能具有的狀態(tài)數(shù)目取決于系統(tǒng)的內(nèi)存。

使用單個對象表示變化的方法時的變更管理

如果你想要用單個對象表示變化的方法來為新的操作支持Undo/Redo時,你不得不作一些改變。你不得不修改表示變化的對象,動作類型Enum并改變Undo/Redo方法的代碼。所以,它的可維護(hù)性很低。

使用單個對象表示變化的方法的優(yōu)缺點

它的優(yōu)點是實現(xiàn)簡單,而不需要知道任何的設(shè)計模式,你就可以實現(xiàn)Undo/Redo。

可維護(hù)性很低。代表該方法的對象包含很多額外信息,因為這里,單個對象用來容納所有動作類型的數(shù)據(jù)。例如,對移動而言,我們只需保存移動相關(guān)的數(shù)據(jù),而對調(diào)整尺寸,我們應(yīng)該僅保存該操作相關(guān)的數(shù)據(jù)。所以,我們在保存冗余的數(shù)據(jù)。隨著操作數(shù)目的增加,冗余也在增加。這并不是好的面向?qū)ο蟮脑O(shè)計。

【編輯推薦】

  1. C#實用基礎(chǔ)教程
  2. 如何使用C#代碼實現(xiàn)DataTemplate
  3. 詳解C# 4.0中必選參數(shù)與可選參數(shù)混合的問題
責(zé)任編輯:彭凡 來源: ITPUB
相關(guān)推薦

2024-04-26 08:46:38

WPF開發(fā)UndoRedo

2009-04-03 13:20:05

C#擴(kuò)展方法調(diào)用

2021-01-28 05:14:40

C#接口簽名

2009-08-10 13:34:11

創(chuàng)建C# COM對象

2009-06-18 13:06:59

C#位運算權(quán)限管理

2020-12-31 07:31:10

C# 反射數(shù)據(jù)

2009-08-19 17:00:07

C#實現(xiàn)PrintPa

2009-08-20 14:22:17

C#實現(xiàn) Contro

2009-08-17 09:50:59

C# ping命令

2019-04-23 15:20:26

JavaScript對象前端

2009-09-07 09:36:29

C# DisposeDispose方法

2024-06-27 12:21:13

2021-03-07 16:37:52

C#應(yīng)用程序

2021-02-01 12:36:59

C# Channels存儲

2013-03-15 10:37:08

C#

2009-08-25 14:26:28

C#播放AVI文件

2024-05-16 12:33:37

C#編程指針

2009-03-27 10:10:13

c#遠(yuǎn)程啟動遠(yuǎn)程管理

2009-08-25 16:54:28

C# RichText

2024-05-21 11:09:17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shù)棧公眾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视频免费 | 91成人免费看片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91 | 韩日精品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7电影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精品伊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久激情 | 久久新| 日韩亚洲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国内自拍偷拍一区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久久久精品网站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国产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 欧美日韩大片 | 东京av男人的天堂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污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 九九热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视频中文字幕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一区三区 |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观看 | 色狠狠一区 | 欧美日韩一区在线 | 久久亚洲国产 | 日韩电影一区 | 日本a在线|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