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Windows 7對電腦市場需求影響
Windows 7對PC產品、市場需求之影響
繼Vista之后,微軟計劃于今年第三季末上市新版操作系統-Windows 7。其與***服務器操作系統Server 2008 R2使用相同的核心程序代碼,且繼承現有Vista大部份功能,但后者被人詬病的缺點則在Windows 7中改善許多,可以說是Vista的改良版;除此之外,Windows 7更維持與Vista接近之硬件規格要求,期望能藉此一改當時Vista推移不順的市況。
依據微軟計劃,Windows 7針對不同客戶需求,推出六個版本(Figure-1),除了精簡版僅推出32位版本外,其余同時具備32位和64位版本。
DRAM價格回溫關鍵仍在供給面
依目前Windows 7對CPU、RAM、HD的需求分別為1GHz、512GB-1GB、40GB。比對現有市場之入門機種:CPU少則1.2GHz-1.6GHz,即使Atom平臺之Netbook/ Nettop也有1.6GHz;內存1GB起跳,甚至以2GB為常態規格;而HD基本為160GB,故以硬件的現有規格,已不成為OS轉換的障礙。
從另一方面來看,DRAM業者當年期望Vista上市,帶動DRAM的需求,并不會在Windows 7發酵。事實上,當年反而是DRAM看好需求同步擴產,造成供過于求、價格低廉情況下,促使PC在RAM的搭載容量由256MB-512MB逐步提高至現有主流2GB。常態而言,PC規格配備只會愈來愈高,新OS降低DRAM搭載容量機率并不高,但確定的是不具推升力道。因此在今年全球景氣能見度不明、PC需求不穩定情況下,DRAM價格的回升,仍要看業者產能調節以及OEM客戶對提高搭載容量的態度,而前者更為主要影響力量。
Windows 7對PC買氣刺激力道有限
今年全球PC市場因消費緊縮,需求大幅衰退,尤其是桌上型計算機預估下滑15%-20%,而年年高成長之NB則首度持平或小幅下滑,僅Netbook拜低價之誘因,一枝獨秀,可望雙倍成長。因此論Windows 7對PC市場需求推升力道,就商用市場而言,今年可說是沒有機會的,一則公司縮減IT支出,二則基于系統穩定性考慮,通常約當一年時間,新版OS問題漸解決后,才會開始導入。
家用市場方面,就目前計劃Windows 7上市時間落在今年第三季、第四季之間,硬件廠商的驗證程序則待四月底RC1版本后,才能作業,已先錯過***波暑期需求。其次,從功能上的更新、效能上的提升,據Beta版測試結果,都較Vista改善與進步,因此落在第三季末上市,是否因而造成買氣遞延、抑制第三季銷售,反而是業者需衡量的。
也因此目前微軟考慮推出:現購買Vista版本者,屆時可免費更換Window 7,以免第三季買氣更加疲軟。不過現階段此一方案與PC銷售業者之間的具體作業方式,并未明朗。但由此可以發現,2007年Vista無法讓使用者快速從Windows XP轉換的經驗,可以推論身為Vista改良版的Windows 7 亦不易引起額外的換機需求,也難怪乎微軟有免費更換新版OS之考慮。
支持多點觸控引發AIO及平板計算機商機
Windows 7 強調的新特性有四個大方向:一是使用操作的互動性提升,如工具列、窗口調整預覽等。二是Home Group,簡化家庭中PC的連結方式,方便數據共享。三是Device Stage,在計算機上輕松地連結接口設備,例如打印機、攝影機、手機、媒體播放器等。第四,也是新OS很重要的多點觸控支持。
就最重要的特性-多點觸控部份,在精簡版并不支持,可以說***成長性的Netbook并不會因新版OS而增色或推升出貨量。也因此PC業者將觸控應用焦點放在一體成型計算機(All in one,AIO)或平板計算機(Tablet)。
自Intel Atom平臺打開Netbook市場,業者對于其在Nettop或AIO的采用亦掀起一股熱潮。尤其是在以往AIO被PC業者定位在中高階多媒體娛樂應用下,系統價格居高不下,低價之Atom平臺給了AIO 一個新的契機。因此自去年年底至今年,陸續有業者推出AIO產品。除此之外,在Apple之iPhone以多點觸控技術,搭配幾個簡單的手勢,讓使用者可以輕松放大、縮小或旋轉圖片,體驗觸控輸入帶來的驚艷后,近期上市的AIO產品亦紛紛導入觸控應用。
然以現有AIO支持觸控應用的產品尚屬有限,主要是系統廠商必須自行開發或整合軟件業者才能賦予觸控輸入。尤其是軟件廠商,以往因PC制造商的觸控屏幕機種太少不敢貿然開發支持觸控輸入之操作接口;然相對硬件廠商也因市面上支持觸控屏幕的應用程序太少,而未能多方開發觸控屏幕機種。但在Windows7支持觸控屏幕操作情形下,將打破這個僵局。
觸控輸入應用在平板計算機適用性高于AIO
Windows7支持觸控屏幕操作,可提高相關應用軟件開發,降低PC廠商整合觸控屏幕與軟件的麻煩,提供更多觸控屏幕的應用給消費者,進一步提高PC廠商將觸控屏幕搭加載產品的意愿。因此,可帶動PC業者在新產品的開發,另一方面也將帶來觸控屏幕技術進入中大尺寸應用的契機。
但觸控應用在計算機上的實用性,平板計算機由于其行動使用特性,在某些環境下,觸控屏幕操作將比鼠標或touch pad更方便。此外,平板計算機單價較高,較能容忍觸控屏幕所增加的成本。至于AIO搭配touch functioned monitor,暫時不見得會受到青睞,主要原因是,現有monitor的外觀設計(form factor),并不適合使用者長期在屏幕上操作(手會酸),尤其monitor屏幕面積較大且距離較遠,手指往返于屏幕各角落并不具效率。在此觀點下,平板計算機因Windows7支持觸控操作而搭載觸控屏幕的機會,應該要比AIO搭載觸控屏幕的機會更大些。
然而鑒于今年NB市場,整體焦點著眼于低價Netbook,加上消費者支出緊縮,對高價產品敬謝不敏,業者對以往定位在中高階產品之平板計算機的鋪陳,反而不如AIO,較具代表性產品為Dell之Latitude XT。因此AIO產品觸控輸入的應用,在受限于form factor適用性不確定下,是否能因Windows 7 消弭應用軟件的限制而打開市場,仍存在考驗。
中大尺吋觸控應用尚有挑戰
雖然Windows 7帶來中大尺吋觸控應用的商機,但就PC應用特性或觸控技術本身發展的限制,PC要藉由觸控輸入引起商機與買氣,仍需要時間,非今年就可看見對營收的貢獻。
由于PC的各項應用中,仍有許多屬于“創造內容”的應用,盡管觸控屏幕的直覺性操作,便于上網、瀏覽照片、或基本計算機設定,但并不適合大量文書處理,或編輯照片等。此外,現有操作系統的操作接口是專為鼠標與鍵盤輸入所設計,不一定適合觸控屏幕輸入,使觸控屏幕操作難以進入主流。
另一方面,較高的成本也制約了PC內建觸控屏幕的趨勢。觸控面板技術繁多,主要包括電阻式(Resistive)、電容式(Capacitive)、電磁式(Electromagnetic)、表面音波式(Surface Acoustic Wave)、光學影像式(Optical Imaging)、紅外線式(Infrared)等,其中電阻式又分為四線式(4 Wire)、五線式、六線式、與八線式,而電容式又分為表面電容式(Surface)與投射電容式(projected)。各種觸控面板技術原理不同,影響其成本、使用壽命、或適合的應用環境,因此搭配的控制芯片或其它上游零組件也都不同。加上各種技術專利交錯卡位,使PC很難在兼具實用與可接受價格下,提供觸控屏幕功能。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