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借無線城市探路 用戶換機觀望氣氛濃
3G發牌至今,雖然各家運營商的大力宣傳使用戶對其手機的功能及服務有所認知,但就目前情況來看,3G終端普及率還是處于較低水平,過半用戶對換機仍持觀望態度。另一方面,在用戶大多“作壁上觀”的情況下,運營商們依舊積極運作,在“立足”3G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思路,同時轉變對無線城市一貫的“排斥”態度,將其與3G的發展相互融合,以期借助二者之“合力”突破3G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3G“開鑼”,用戶“作壁上觀”
與發牌時的“甚囂塵上”相比,如今的3G舞臺的確是冷清不少。按理來說,大鑼敲打過后該是“好戲”連臺,然而多數用戶仿佛并不買賬,既無熙熙攘攘的熱鬧場面,也無壓著臺面的一聲叫好。
《北京晨報》聯合艾瑞咨詢的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已擁有3G手機的用戶占比僅為8.5%,過半用戶對3G手機仍持觀望態度,暫無購買打算。同時有32.5%的用戶表示,短期(3個月之內)不會購買3G手機。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目前情況下,用戶對3G的態度還是以“作壁上觀”為主。
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 牌照后,多數媒體表示,此舉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了3G時代。然而,只有當10%以上的通信用戶都開始使用3G后,才可以說3G真正推廣的時代到了。因此,較之于目前的情況來說,我們還僅僅只是站在了3G的門檻上,真正的“登堂入室”還需“再堅持一下”的努力。
3G開拔,無線城市“排兵布局”
CNNIC報告稱,截至2007年底,我國寬帶上網人數為1.63億。在此情況下,一旦3G網絡就位,更多用戶將可通過手機直接進入寬帶互聯網。并且,3G的到來,將極大地增強移動通信網絡服務行業信息化的能力,從而加速移動行業應用普及和滲透的步伐。從這一點來看,作為信息化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無線城市與3G可謂是不謀而合。
從另一角度來說,“無線城市”作為現代都市基礎設施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其當下的任務并非盈利,而是拉動內需、促進信息化、創新經濟發展新模式、促進和帶動3G的發展。最終借助高速寬帶無線技術對全市所有行政區域的“大面積”覆蓋,向用戶提供在不同地點獲取信息的服務。與此同時,用戶能否真正融入運營商們構建的“無線城市”同樣至關重要。當然,從目前形勢來說,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移動第一大國,其中的用戶基礎,包括潛在的用戶增長都呈現出旺盛的發展勢頭。歸根結底,這些用戶基礎都將為“無線城市“的發展提供穩定保障。
毫無疑問,無線寬帶是TD今后發展的重點。據悉,目前TD已經可以實現支持語音、可視電話等45種多樣化業務,初步具備了高速數據支撐能力。而早在2008年8月底,廈門就建成了中國內地首個基于TD/HSDPA網絡的“無線城市”。此舉也可以說是3G借“無線城市”發展的最佳例證。
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檢驗”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3G發展的同時進行無線城市建設,二者不僅不矛盾,相反還是珠聯璧合之舉。
付出還需回報
3G發牌前夕,中金公司曾預計,三大運營商2009年網絡建設的投資將達到1350-1650億元,加上三張3G網絡投入的補貼,今年3G相關投資將在1730-2030億元左右。另外,《21世紀經濟報道》近日稱,工信部2009-2011年電子信息產業提振規劃日前已經成型。據有關人士透露,該規劃已提交國家發改委,并獲得初步認可。
啟動3G是一項系統工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市場和業務三方因素,因此,注入巨額資金用以投資技術研發和完善業務自然無可厚非。當然,在“不遺余力”地投入資金的同時,其所面臨的資本回收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正如《中國青年報》所說,目前我國的無線城市正處于“蹣跚起步”階段。中電華通首席科學家謝麟振則表示,每年高達2億元的寬帶租用成本也是如“中電”之類的二級運營商身上沉重的負擔。因此不妨說,3G借“無線城市”探路雖是科學之舉,但一個同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利用資金、合理“持家”,才能避免巨額投入成為3G發展中繳出的昂貴“學費”?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