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及未來RAG趨勢:深入解析四大創新技術
0.前言
RAG是AIGC可靠性和準確性的一項關鍵技術。不過,RAG 也存在一些局限,如上下文處理、成本控制及面對超大數據集時的挑戰。
因此,過去一年里,業界出現了許多新方法,試圖彌補 RAG 的不足。
下面深入了解 2025 年RAG領域的一些最新動態。
1.RAG工作原理及其局限性
RAG是一種結合LLM與外部知識源的技術。具體做法是,把文檔或數據庫等外部知識源進行分塊、向量化處理,生成所謂的向量嵌入(vector embeddings),并存儲在向量數據庫或其他存儲系統中。當用戶輸入提示詞時,系統可以實時檢索這些數據,從而為 LLM 提供更準確、更新或更具上下文的信息。
雖然強大,但不少局限,如:
- 檢索效果大程度取決于數據本身質量和更新頻率
- 面對復雜查詢或超大數據集時,傳統的 RAG(有時也被稱為“原始 RAG”)容易出現信息混淆或檢索出的內容缺乏足夠的細膩度
2.校正型 RAG(Corrective RAG)
近年來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新方法。
2.1 核心思想
在檢索過程中引入評估步驟,加入所謂的“自我反思”或“自我評分”機制。評估器會檢查檢索結果的準確性,如果達不到設定標準,系統就會重新檢索(有時還會擴展到網頁搜索)。這一機制通常由一個輕量級檢索評估器來實現,用來衡量檢索結果的相關性。
2.2 解決啥問題?
校正型 RAG 主要是為了應對檢索不準確的問題。例如,當數據集中存在語義相近的信息時,容易混淆,而加入評估步驟可以大大提高檢索結果的可靠性。
2.3 局限性
不過,校正型 RAG 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引入評估環節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延遲,因為需要額外的計算資源,可能會影響整體性能(尤其是在面向客戶的實時應用中)。其次,它會增加 AI 流水線的復雜性,降低團隊的開發效率,一旦出現問題,排查和修復也更困難。
此外,校正型 RAG 無法解決數據本身的問題——如果數據不準確、過時或分塊不合理,仍然會影響最終效果。
2.4 適用場景
如需在準確性和實時數據集成之間取得平衡,這是不錯選擇。
3.自我反思型 RAG(Self-RAG)
類似校正型RAG ,也引入“自我反思”機制,但走得更遠。除了評估檢索結果本身之外,自我反思型 RAG 還會在是否需要檢索以及如何檢索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并能通過反復訓練不斷優化。
它采用三個模型協同工作:檢索器、評審器和生成器。通過這種“三位一體”的架構,自我反思型 RAG 可以生成所謂的“反思 token”。這些 token 讓語言模型在推理階段可以根據不同任務要求調整行為。
一句話,通過反饋循環不斷強化自己的檢索決策,最終提高整體性能。
3.1 解決啥問題?
和校正型 RAG 一樣,自我反思型 RAG 能有效提高檢索準確率。而且由于具備自我學習能力,隨著時間推移,表現還能不斷提升。
3.2 局限性
它的問題和校正型 RAG 類似,但也有自己的獨特挑戰。比如,自我反思機制有時會導致模型“想太多”,結果輸出的信息與實際數據并不吻合。
此外,訓練過程中用于反思的 token 可能會影響最終生成內容的質量或流暢度。因此,使用時需要根據實際需求權衡利弊。
3.3 適用場景
如果你需要模型具備較強的適應性,尤其是處理開放領域問題或復雜推理任務,自我反思型 RAG 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選擇。
4.RAG 融合(RAG-fusion)
思路與校正型 RAG、自我反思型 RAG 不同。前兩者專注于“自我反思”,而 RAG-fusion 則是將多個檢索到的資源(如文檔、維基條目等)融合成一個批次,通過互惠排名融合(RRF)算法處理,擴展模型能夠檢索到的信息范圍和細節。
4.1 解決啥問題?
RAG-fusion 主要提升了模型處理復雜背景和細節問題的能力。它能讓模型給出更加連貫、詳細的回答,尤其是在面對困難或多層次提示時表現更好。
4.2 局限性
不過,RAG-fusion 會顯著增加 LLM 架構和流水線的復雜度(以及成本)。額外的步驟還可能引發性能下降等問題。
4.3 適用場景
如果你在客服等需要細致、連貫輸出的場景中工作,RAG-fusion 是非常值得考慮的方法。
5.快速圖譜 RAG(Fast GraphRAG)
Fast GraphRAG 是 GraphRAG 的開源實現。GraphRAG 并不是簡單地檢索數據塊,而是將數據抽取后構建成知識圖譜,使得 LLM 能夠像閱讀地圖一樣理解和檢索數據,提升了檢索的深度和細致程度。
Fast GraphRAG 在此基礎上引入了 PageRank(谷歌創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開發的算法),幫助系統更快速地找出知識圖譜中最相關的信息。
5.1 解決啥問題?
Fast GraphRAG 特別擅長處理數據理解和細膩度問題。利用知識圖譜,讓 AI 系統對數據有更豐富的“理解”。此外,它比傳統 RAG 更適合處理大規模動態數據集,能夠更好應對數據更新或變化。
而且,Fast GraphRAG 相比傳統 GraphRAG 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據說能便宜 6 倍左右)。
5.2 局限性
不過,Fast GraphRAG 相比直接基于向量數據庫的 RAG 技術還是慢一些,而且系統復雜度更高,對于很多簡單場景來說,可能得不償失。
5.3 適用場景
如果你面對的是超大數據集,或者對檢索準確性要求極高,Fast GraphRAG 是一個非常值得考慮的選擇。
6.RAG的未來
上面提到的方法并不全面,目前還有很多新技術正在不斷涌現。
比如,有些團隊正在探索多模態 RAG,不僅檢索文本,還能處理圖像、表格、甚至音頻數據。
還有一種更徹底的替代方案叫緩存增強生成(Cache-augmented Generation),通過預加載數據到模型上下文窗口,省去了實時檢索步驟,提升模型響應速度。雖然這種方式未必能提高準確性和輸出質量,但對于提高效率很有幫助。
7.總結
可見,RAG 領域正在迅速發展。雖然生成式 AI 和大型語言模型常常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但真正決定 AI 產品效果的,往往是檢索技術背后的創新和實驗。
當然,每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必須在復雜性、速度和成本之間權衡取舍。
最重要的是,根據你的具體應用場景明確需求,認真評估不同方案,做出理性、有效的選擇。
本文轉載自????JavaEdge????,作者:JavaEd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