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在線挖人,傳年薪千萬級!DeepSeek 關鍵骨干羅福莉已離職加入小米,或領軍小米大模型團隊 原創
編輯 | 伊風
出品 | 51CTO技術棧(微信號:blog51cto)
AI圈的大新聞,雷總在線挖人,小米要發力大模型了!
知情人士稱,雷軍認為小米在大模型領域發力太晚,于是親自挖人,重金招募能夠領軍小米大模型的人才,支付的薪酬水平在千萬元級別。
而且雷總已經初戰告捷——幫小米贏得了DeepSeek的關鍵骨干羅福莉。據報道,作為95后的AI“天才少女”,羅福莉或將供職于小米AI 實驗室,領導小米大模型團隊!誰看了不感嘆一句年少有為!
目前羅福莉的知乎首頁還未修改工作信息
羅福莉是 DeepSeek-V2 的關鍵開發者之一,在模型發布后,她在知乎回答了相關話題,并且十分“接地氣”地宣傳V2是“性價比之王”。
圖片
不得不說,這種親切、樸實的互動風格,還挺“米味”滿滿的。
羅福莉被關注的“傳奇人生”自2019年開始,身為北大碩士的她,因在NLP國際頂會ACL 上發表 8 篇論文(其中2篇一作)而迅速走紅,受到頗多關注。
圖片
畢業后,她又加入阿里達摩院機器智能實驗室。羅福莉主導開發的多語言預訓練模型 VECO(同時支持多語言理解和生成的跨語言模型),被納入阿里達摩院深度語言模型體系 AliceMind。
2022 年,羅福莉離開阿里,在 DeepSeek 擔任深度學習研究員。
即將加入小米大展拳腳的羅福莉,正印證著自己“不忘初心,一步一個腳印”的諾言。
那么,她將供職的小米 AI 實驗室是什么情況,為什么雷軍會急著親自下場廣納人才?
1.小米目前大模型現狀:發力晚、宣傳少、依賴合作
不怪雷總著急,相比友商,小米在大模型上的發力確實晚了。
大家猜一下,小米小愛目前用的哪家模型:小米大模型?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字節豆包?
大概是:全都有。
圖片
2023 年 4 月,小米 AI 實驗室下設了專門的大模型團隊。同年11月,AI實驗室主任王斌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過小米不做ChatGPT、不搞AI的軍備競賽。
小米對需要大規模“燒錢”的預訓練顯得尤為謹慎。“內部認為,輕量級模型亦有其存在的市場空間,且在某些特定任務上相比千億大模型亦能具備一定的優勢。”
當時,王斌透露,“專職大模型團隊員工30多人,不會馬上極速擴張;這個團隊的目標還是通用語言大模型,第一步的目標基座模型參數在幾百億,然后會視前期爬坡結果,再決定下一步投入。”
作為對比,前年11月,vivo已經推出第一代藍心大模型矩陣,包括十億、百億、千億三個參數量級的五款語言大模型。
并且,在手機廠商中比對,小米大模型也顯得太低調,宣傳不足。
今年年底的多場旗艦機發布會中,大模型都作為重中之重,使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自家的智能技術。而小米15整體的篇幅不足,更別提對大模型的介紹。一方面,這與小米向造車傾斜的轉向有關,另外,小米這樣做也在考量“產品優先”的原則。
在被詢問小米大模型團隊,是否會發布階段性成果時,王斌回復道“跟其他公司不太一樣,小米天生帶著產品的屬性,我相信小米大模型出來的時候,是由產品帶著出來。”
在其他手機廠商All in AI時,小米默默地落后了。可能,當今年國產手機紛紛玩起智能體點餐時,小米才警覺其中的差距。
不過,小米的奮起直追,還有很大機會。畢竟小米的“人車家”戰略最不缺大模型的落地場景,一旦儲備了豐富的人才和技術積累,把這塊短板補上來。
米系的小愛同學、IoT、自動駕駛、機器人等等,無數的應用場景能迅速反哺大模型的能力。這也使得小米大模型的上限會很高。
圖片
2.人才調動:發力大模型的信號
根據資料,小米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的負責人是欒劍,向AI實驗室主任王斌匯報。
欒劍此前曾擔任小米技術委員會 AI 實驗室語音生成團隊的負責人。在此之前,他曾擔任東芝(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微軟(中國)工程院高級語音科學家、微軟小冰首席語音科學家以及語音團隊負責人等職位。
若羅福莉領軍大模型團隊的消息屬實,尚不知道欒劍的任職將如何調動。
根據去年的資料,該團隊目前AI領域相關人員已超1200人。
相信在雷軍給出發力大模型的信號之后,相關人才的招聘會更加如火如荼的進行。
小編在小米招聘的官方頁搜索發現,僅北京地區大模型相關崗位就多達59個職位,還開放了眾多的負責人等管理崗虛位以待。
圖片
其中,大模型技術專家的要求包括,“長期從事自然語言處理、視覺、聲學語音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對語言大模型或多模態大模型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 在AI領域的國際頂會或期刊上發表過多篇有影響力的論文”等等。
圖片
有興趣和羅福莉共事的朋友們,可以動手投遞了~
??https://hr.xiaomi.com/job???
有趣的是,我們此前剛剛報道過,阿里通義要發力To C,就是以產品團隊從阿里云遷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為信號的。
而字節在AI上的高舉高打,也是從成立Flow新部門,聚焦AI應用層而開始的。
在AI人才對整個產品舉足輕重的今天,如何挖到人才,如何設置合理的架構讓人才能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成為大廠們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本文轉載自??51CTO技術棧??,作者:伊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