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實踐 | 你真的會做碳數據收集么?入門必看! 原創
一、數據來源及管理
碳排放計算數據來源及管理是企業碳核算報告的核心內容之一,依據ISO14064標準規定,企業需要追溯碳排放計算公式中的基礎數據來源,本文深度剖析企業碳管理項目數據如何管理,主要包括數據監測方式、數據記錄方式、缺失數據處理等內容,為您深度還原碳管理項目的落地實踐。
二、數據收集實際樣例
以燃煤鍋爐為例,其燃煤燃燒碳排放量計算公式如下:
燃煤燃燒碳排放量=燃煤消耗量×熱值×單位熱值含碳量×44÷12×氧化率×GWP
這里一共涉及五個數據,分別是燃煤消耗量、熱值、單位熱值含碳量、氧化率和GWP,下面分別介紹這些數據的來源及管理情況。
- 通過盤存數據確定燃煤消耗量
數據監測:
關于燃煤消耗量,采用的是燃煤的盤存數據,而盤存數據是根據每月盤存和采購數據得到的,所以需要繼續追溯盤存和采購數據。
- 盤存數據是通過目測得到;
- 采購數據是通過燃煤入場過磅稱重得到。
數據記錄&報送:
下一步要確定數據的記錄方式和報送方式。因為我們在計算碳排放量時采用的數據是經過多次記錄、匯總后的數據,所以我們需要知道這些數據的原始管理方式和收集頻次。
? 例如,盤存數據在庫房每月29日下午1點開始盤存后產生,盤存結果錄入月度盤存記錄表并報送生產部。同樣,煤炭的入庫數據在每車燃煤過磅稱重后產生,每月匯總成月度煤炭入庫統計單并報送生產部。生產部根據月度盤存記錄表和月度煤炭入庫統計單中的數據編寫月度生產報表,在進行最終碳排放量計算時,引用一年中每個月的月度生產報表中的燃煤消耗量數據之和。
數據缺失:
對于數據缺失的情況,如果某月的盤存數據缺失,則根據全年的發電平均燃煤消耗量和當月發電量對其進行估算。
- 熱值數據的獲取
數據監測:
在計算碳排放量時,燃煤的熱值數據一般采用入爐前采樣的數據,即爐前數據。
? 假設某企業每8小時化驗一次燃煤熱值,每次化驗結果錄入燃煤熱值化驗單。首先每月以每班次燃煤消耗量為權重,加權計算每月的燃煤熱值平均值并錄入月度生產報表;其次以每月燃煤消耗量為權重,加權計算年度燃煤熱值平均值。
數據缺失:
如果存在某次燃煤熱值的缺失,則該批次燃煤熱值取前后兩次熱值的加權平均值。
- 通過檢測數據明確燃煤單位熱值含碳量
數據監測:
對于燃煤單位熱值含碳量,按照當前我國碳核算指南或標準的要求:
- 如果核算企業屬于發電行業,需要實測;
- 如果核算企業屬于其他行業,并不具備燃煤單位熱值含碳量檢測的能力,需要每月制備燃煤的縮分樣品,次月初送至具有含碳量檢測資質的機構進行檢測。
數據缺失:
如果某月單位熱值含碳量數據缺失,則取全年單位熱值含碳量的平均值。
- 基于相關標準明確氧化率和GWP數值
數據監測:
對于氧化率和GWP*,一般直接采用碳核算指南或標準中的默認值,直接引用即可,不存在數據管理和報送形式。
*【小貼士:為了評價各種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相對能力,采用“全球增溫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的參數。它是指某一給定物質在一定時間積分范圍內與二氧化碳相比而得到的相對輻射影響值】
三、計量儀器的管理 關于碳排放量計算相關數據,在溯源時會發現大多數原始數據來自計量儀器的計量結果。因此,計量儀器的管理也是碳核算報表中監測計劃的主要內容之一。一般情況下,需要在監測計劃中錄入計量儀器的型號、精度、校準周期,以及計量頻次等。
? 仍以燃煤鍋爐為例,在燃煤入庫時需要用到地磅,在燃煤熱值測量時需要用到氧彈量熱儀。這兩個計量儀器管理的相關信息就需要錄入監測計劃。
在編寫核算報告的監測計劃時,最好對每個計量儀器的有效性進行一次梳理,對于已經失效的計量儀器,應盡快校準或者更換,否則得出的數據可能是無效數據。
監測計劃相關信息填報的示例如下表所示:
?
四、數據收集注意事項
對比理論層面上的原則要求,在實際案例的相關數據收集過程中,還應關注以下注意事項:
? 統計口徑:包含空間、時間、單位
n 空間,即數據收集的運行邊界,需要確保數據收集在選定的地理范圍內;
n 時間,即數據收集的時間段,需要確保收集的數據符合統計的時間邊界,不多不少;
n 單位,即數據的對應單位,需要確保活動數據對應的單位與建模單位保持一致(也就是數據庫單位)。
? 憑證問題,數據應該有相應的憑證支撐,方便后期核查及認證
? 分配問題,當發生邊界范圍內的數據與邊界范圍外的數據存在交叉重疊的情況,應制定合理的分配規則并進行分配
小結
總而言之,數據來源及數據監測在組織碳核算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它不僅關系到碳排放報告的質量、滿足監管的合規要求,還能為組織提供關鍵的信息,以評估和優化其運營過程中的能源使用和排放控制策略,從而支持更加有效的減排決策,也是實現有效減排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支持。
